青年公社目录

第199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

时间:2024-01-22作者:天下第一白

    第199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求订阅。)
    听到“墨水”讲解的“苏轼”。
    直播间一众网友目瞪口呆。
    这让江宁也有一些尴尬。
    是的。
    如果单单从某些角度上来分析的话,苏轼确实很不靠谱。
    至少比之他弟弟,苏轼不靠谱的多。
    要不然。
    前世一众网友一说到苏轼,就说弟弟救我。
    这虽然是开玩笑。
    可见苏轼从这一个角度来看,确实比较喜欢闯祸,也爱惹祸。
    可如果单单只看这一面,那苏轼也就没必要说了。
    “谢谢墨水老师。”
    结束与墨水的连麦,江宁说道:“大概上来说,墨水老师说的是对的。但是,在这里面,细节方面说得不多。这样,我再重新跟大家讲一遍苏轼。”
    “苏轼与苏辙确实是两兄弟,他们确实也有一个非常有才的父亲。不过这个有才比起这两兄弟来,也就一般了。毕竟,苏洵科举一直不第,甚至到了后面还与两个儿子一同参加考试。可哪怕就是如此,苏洵仍没中第。可两兄弟只是一考,两个人都中了进士。
    但不同的是,苏轼在这一场科举当中极得了欧阳修极大的赞誉,并且当时他就要点苏轼为第一。只是后来欧阳修又感觉这文章可能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于是就点了苏轼为第二。结果揭榜之后才知道,这篇文章并不是曾巩写的,而是苏轼。”
    “但这并没有结束。虽然欧阳修因为避嫌误点了苏轼第二,可到了礼部复试的时候,苏轼又获得了第一。”
    “咦……”
    虽然之前“墨水”确实讲了苏轼。
    可是。
    当江宁同样讲起苏轼时,一瞬间,众人却是发现。
    好像江宁讲的苏轼与墨水讲的苏试,似乎不一样。
    墨水的角度来看,苏轼并不怎么样。
    不但不怎么样,而且还很坑。
    可江宁角度当中却是发现,苏轼坑不坑暂且不说,人家是真的天才。
    “哈哈哈,感觉又和之前听江宁老师讲故事一样。”
    “嗯,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由江宁老师讲出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这就在细节啊。很多的一些研究者只研究个大概,并不看细节。可是,评价一个人哪能只看个大概。”
    江宁继续说道:“被欧阳修如此欣赏,一时之间苏轼声名大噪。可就在这时,家乡那边却是传来母亲病故。没得办法,苏轼两兄弟便回家奔丧。守丧三年之后,苏轼两兄弟因为之前考中了进士,便上任了地方。两年之后,苏轼被欧阳修推荐参加一场制科考试。”
    “江宁老师,什么叫制科考试?”
    “这是一种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旨在更为全面的选拔人物,两兄弟都参加了这一场考试。结果,这一场考试,苏轼获得了第三等,而苏辙获得了第四等。可能大家对于这个第三等与第四等不太了解,或者大家会觉得,这个第三等成绩一般,并不怎么样。
    但事实上,在北宋开始制科考试以来,第一等和第二等都是虚设,从来不录取,第三等其实就是第一。而北宋百年以来,在苏轼之前,只有一个人获得过第三等。但哪怕这个人,获得也是第三等次,与苏轼的第三等又差了半载。所以,当榜单公布出来,苏轼也被评为了百年第一,一时轰动京城。”
    “卧草……”
    众人谁也有想到。
    刚开始墨水所说的逗逼苏轼,竟然会有如此的神迹。
    刚开始科举就第二。
    制科考试又是百年第一。
    尼玛。
    这哪怕就是状元也比不得苏轼啊。
    “好吧,确实有一些误会苏轼了。”
    “百年第一,确实有这个狂傲的资格。”
    “可不是,如果我获得了百年第一,我可能比苏轼更狂。”
    百年第一是什么份量?
    想想现代的各省状元,这都牛逼得不行了。
    可与这个百年第一相比,各省状元什么也不算。
    毕竟各省状元是各省的,这样的状元全国一下子得搞出几十个。
    而且又分文科理科,又是几十个。
    如果加上年限,每年都是几十年,100年,那就几千个状元了。
    可苏轼却是这100年以来最为顶尖的一个。
    “江宁老师,继续,继续啊。”
    众人催促着江宁。
    历史当中状元不少。
    但像这样的百年第一,还真没几个。
    “大家别急。”
    江宁微笑点头。
    是的。
    讲苏轼。
    哪怕不说苏轼的诗词。
    单单说苏轼的生平,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
    就这样的学霸级水平,试问有几个比得上?
    哪怕就是徐慎,也不过如此。
    “苏轼的第三等是百年第一,苏辙的第四等其实成绩也非常好。因为这样的制科考试,整个宋朝才录了40多个,而当时这一次制科考试,只有四个人才有机会见到仁宗。在这四个人当中,就有这两兄弟。也正因为兄弟天才的表现,当时仁宗在看到苏轼与苏辙所写的文章之后,却是兴奋的对宫中的嫔妃说,我为后世子孙谋得了两位太平宰相。可见,当时仁宗是多么的欣赏苏轼两兄弟,甚至,还将苏轼两兄弟当成是宰相来培养。”
    当然。
    这里虽然说的是两兄弟。
    虽然苏辙也表现不错。
    可与哥哥苏轼一比,苏辙好像也变得普通了。
    ……
    “江宁老师,您讲的这一些是否有史料证明?”
    之前连麦的“墨水”这时在公频上问道。
    在他的研究。
    他认为苏轼是一个比较狂傲,又不通政治,甚至情商也有一点低的人。
    他比之自己的弟弟差多了。
    可是。
    在江宁这一讲之后。
    虽然后面可能苏轼也会发生之前他所说的一系列事情。
    可因为这几场考试苏轼实在是太过于耀眼,哪怕就是后面发生了这一些事,众人对于苏轼的印像却已经有了完全的改观。
    毕竟。
    这个百年第一的成绩,当真是太吓人了。
    历朝一众状元的水平,也没有苏轼厉害。
    同时江宁还提到,仁宗直接就将两人给后世子孙当成是宰相培养。
    这更为说明苏轼的天才。
    “没有。”
    江宁摇头,但接着说道:“但没有史料,并不代表苏轼并不是百年第一。毕竟,史料未必记载了当时发生的一切。或者当时记载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去,这一些史料也消失了。所以,我这边也没有具体的史料。不过,我这里有他参加考试之时写的《留侯论》,大家可以看一看苏轼是否有资格获得第一。”
    一边说。
    江宁却是念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过来。
    他的意思就是: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或者说。
    其实不用翻译。
    读原版最好。
    哪怕就是你不太懂原版是什么意思。
    但只要是读上一读,你便能感受到这篇散文的笔法,当真是气势磅礴。
    “这文章写得,牛逼。”
    “感觉气势磅礴啊,读之有一泄千里之快。”
    “我在想,能写出如此文章的,真是一个逗逼?”
    <div  class="contentadv">        如果说之前江宁只是讲苏轼考得如何。
    但毕竟没有史料。
    有的一些人确实像“墨水”所说,将信将疑。
    可现在。
    当这一篇《留侯论》出现,直播间早已经沸腾了起来。
    有没有水平,拿文章出来就知道。
    这样的一篇文章。
    别说是与当时参加的一众科举考生相比。
    这样的文章哪怕就是与一众先贤大家相比,也没差到哪里去。
    甚至。
    这篇文章单论气势,还真没有多少文章可以相比。
    “江宁老师,这篇留侯论,您在哪里发现的?”
    墨水有一些尴尬。
    是的。
    比之其他人,他更为能够了解这一篇文章的水平。
    如果这篇文章真是苏轼写的。
    那么。
    苏轼的才华,当真非同凡响。
    对于这个问题。
    江宁没有回答,一众网友倒是先回答了:“别问,问就是孤本。”
    “对,就是孤本。”
    众人一下子乐了。
    别人有没有孤本他们不知道。
    但江宁老师,所有人都知道,他可是藏着无数的孤本。
    至于这一些孤本哪里来的。
    也别问。
    问多了对于江宁老师不太好。
    因为很有刑头。
    ……
    当然。
    江宁到底有没有孤本,大家无法确定。
    但很显然。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知道,江宁脑海里面肯定比他们装着更多的史料。
    这时,又有一位网友问道:“那个,那个,江宁老师,我读书少,有一些看不懂文言文写的散文,有没简单一点的。”
    “简单一点什么?”
    “比如说诗词?”
    “这个啊……”
    这一问。
    江宁笑得更灿烂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
    是的。
    这个问题对于苏轼来说,那简直不是问题。
    在宋朝。
    如果说诗词,苏轼一出,其他一众诗人都得靠边站。
    不过这个时候江宁却是有一点恶趣味,说道:“苏轼确实写过不少诗词,不过数量不是很多,水平也一般。但既然大家问到,那我就说几首苏轼写得诗吧。”
    装逼的机会来了。
    虽然这个逼是苏轼的。
    但由江宁来讲出,江宁也感觉非常爽。
    “还是从苏轼科考之后开始说起,苏轼两兄弟当年前往京城赶考,曾经到过一个叫做渑池的小县。不想,在他们去地方上任的时候,又经过了渑池。弟弟苏辙从小与苏轼一起长大,他一路送哥哥上任。分别之时,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诗中写到当时与哥哥来到渑池,并与哥哥一起在一处僧房里面题字。大概意思表示的是非常想念哥哥,并不忍心与哥哥分别。”
    “接到弟弟写的这一首诗之后,哥哥苏轼亦是给弟弟苏辙回了一封信,在封中,他也写了一首诗。诗作叫做《和子由渑池怀旧》,子由就是苏辙的字。”
    大概说了一下背景。
    江宁拿出纸笔,然后一边写,一边念出这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面对着弟弟的感叹。
    苏轼倒是看得很开。
    他说。
    人生到底会去哪里,到底是什么归途,我们又怎么知道呢?
    他就像那天上飞来飞去的飞鸿。
    哪怕就是偶尔在雪地上留下了他的指爪,但到底飞鸿要去哪里,谁也不知道。
    你不是说很怀念渑池县的那位老和尚吗,可惜,老和尚已经死了。
    他留下来的只有一座埋葬他骨灰的新塔。
    而我们当年在僧房里留下的字,我们也没有时间再去看了。
    我们是不是很像这飞鸿一样,只不过是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丝泥爪?
    伱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我们得朝前看,不要过多的伤感。
    这首诗对于苏轼一众名篇来说,可以说是普普通通。
    可是。
    江宁却非常喜欢这一首诗。
    因为这一首诗似乎就像预言一样,预示着苏轼未来的命运。
    同时这一首诗也非常有哲理,有一种人生无常的感觉。
    但哪怕如此,苏轼却告诉你,人应该想开一点。
    “我去……”
    看着江宁写出来这一首苏轼的作诗,直播间一众网友目瞪口呆。
    这还一般?
    哪怕大家都不算是什么诗词大家。
    可自小学诗词,大家的欣赏水平还是有的。
    正如这一首诗。
    仅仅只是一读,便有一种非常新清,明快,又而圆转自然。
    特别是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悠远,也非常美。
    正如开头前四句一样: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闭上眼睛。
    只是想一想,这样的一个场景都不知道有多美。
    “江宁老师,这还写得一般?”
    “确实写得一般啊。”
    江宁点了点头。
    对于苏轼一众诗作来说。
    这首诗确实写得一般啊。
    前十都排不到啊。
    是不是?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