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二千三百一十七章 觐见皇帝

时间:2024-01-10作者:木恒

    就在这种想法之下,一些东百大臣竭力反抗。
    只是这种反抗,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大明相比于他们来说,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而且这次决心也非常大。
    从上到下,根本就不允许失败。
    皇帝想要封神,大臣们也想要。
    而小兵们又得到了大臣们节衣缩食省下来的军饷。
    毕竟又要让马跑,又不给艹吃,那是不可能的。
    王朝末日,明明要完蛋,大家还不出钱,是因为组织度已经崩溃了。
    大家人心散了。
    只想着存着自己的银子,等到新朝做官。
    当然能这样想其实也没错。
    大明完蛋后,真的是超过大半明朝管员直接做了清朝的管。
    当然后来等到大清稳定后,又开始收割了。
    这就是另外一回事。
    地主官僚总是目光短见的。
    只看到眼前就行了。
    而现在不同,他们的利益高度一致。
    那可是封神。
    封神之后,就能上天了。
    凡间的土地、财富还有用吗?
    自然是拿出来押上去。
    尤其是那些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一个个家产万贯。
    他们年龄也大了。
    还留着土地给孙子?
    不如给自己。
    所以一个个偷偷捐出去当军费。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偷偷捐,上天看得见,别人看不见。
    这就行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东百大臣们,他们如何能够对抗?
    正常情况下,他们就不能够对抗。
    能做的事情非常少。
    当然还是有忠臣的。
    毕竟这也是立国数百年的王朝。
    虽然不停更换大王。
    这些忠臣选择了与对手战斗到底。
    哪怕明知道是螳臂当车。
    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出来了大明的错误。
    而在这时,又有人劝说他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家都当大明人不好吗?”
    “就是,干嘛非要出来死抗?”
    “而且当了大明人之后,我们百姓的赋税也可以减轻。”
    这些人说的没错。
    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周边的小国百姓。
    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远远不如大明。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比大明好。
    那就是土地远远比人多的地方。
    生活会比大明好的多。
    但这个时候还属于近代,西方还没有拉开差距。
    而且西方还属于刚刚启蒙,很多城市仍然很糟糕,疾病流行。
    远远没有大明的建设好。
    最起码,大明城市的粪尿很少。
    因为农业早早就开发出来农家肥料,靠发酵来获取肥料。
    简单来说,大明的粪尿是一种昂贵资源。
    只有王霸之士才能垄断买卖。
    粪有粪道,号称“道主”。
    真的,历史上就这样称呼。
    不知道“道祖”听后是什么心情。
    所以说在街头上,基本上是看不到粪尿遍地的。
    也没人舍得浪费,都是收集起来卖给道主们。
    光这一点,就远胜过殴洲了。
    至少高卢人不会用粪便做肥料。
    于是高跟鞋因此发明在高卢,包括裙子也是如此。
    都是给外出的男人穿的。
    就是防止粪尿。
    而且在笆篱街头,走的时候要打伞。
    不是为了优雅,是为了防止被二楼泼下来的尿一身。
    正是这样肮脏的环境,才出现了席卷殴洲的黑死病。
    不得都对不起他们。
    可以说像东百,岛国这些人口密集之地,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水平远远比不上大明的。
    尤其像岛国的大名武士,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大明的一个中等地主。
    这是真的。
    战国时期,大名他们吃穿住用都很差劲。
    尤其是吃的方面,每顿饭吃一条鱼,吃个大米团子,就是很不错的饭。
    所以现代之前,岛国人个子都很矮小。
    其实就是营养问题。
    而大明一些中等以上地主,有几百亩地的地主,吃得都很好。
    当然大明年年饥荒也是正常的。
    人口多,土地平均少。
    虽然已经中兴过几次,大臣们也下狠力整治过豪强许多次,抑制兼并也很强力。
    力度都比张居正的十年中兴大得多。
    毕竟张居正是用一人之力,一人之智,对抗整个官僚群体,才能取得一时之胜利。
    刚刚死了,就一切都完了。
    而他们不一样。
    他们是要封神的,而且要持续下去。
    所以很多措施,比如征税问题,比如清查土地的问题,还有废除人头税,谁有地收谁的。
    以往会有“诡寄”问题,就是将土地强行安排给穷人,地主不占土地。
    但是这样做,如果碰到较真的县令、知府,就很麻烦。
    你诡寄,变成了真寄。
    土地真的就分给了穷人。
    当然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也只有在那些县城,府城比较近的地方,官府力度比较大的地方。
    好在京城周围上千万亩的土地上,是牢牢实行了这些措施。
    因此京城周围上千万人,是很支持皇帝和重臣的。
    这也是基本盘了。
    以往大臣和皇帝不重视这个。
    只贪图享受。
    现在为了封神,自然要重视。
    你不重视,百姓就不出力,不出力,你就没有大功劳。
    开拓边功可不容易。
    汉武帝花光家产,让人口减少一半,才干掉匈奴,才开拓出通向西域的道路。
    就这还要下罪己诏。
    而那样做,显然不行的。
    上天不会认可。
    上天要的就是既要百姓安居乐业,又要开拓边土。
    这就需要利用边土来安置百姓。
    现在他们发现了,向西是死路一条。
    因为安置了不了百姓。
    只有向东,向南。
    开拓出来的新土地,才能安置流民和百姓。
    以往没有动力。
    一亏损,就不想干了。
    毕竟亏损后,他们就捞不到油水了。
    还要费力填补亏空。
    很快这些人,他们选择新办法。
    那就是,千里迢迢,派人去大明找大明皇帝去哭诉。
    一路上,那可真是九九八十一难。
    中间经过了很多人的刺杀、挑衅、阻拦、埋伏,陷阱……
    因为重臣们,都不想让他们将这事挑出去。
    毕竟这事说出去不光彩。
    他们就属于既要还要的那种人。
    他们又想要东百之地,又想要好名声。
    如今费力经营,只是到时候让东百人自愿献上土地。
    而且对于封建王国来说,海外有人献上土地,他们都不要。
    因为太遥远,治理不过来,是亏本买卖。
    每年有事还要帮忙,还要管朝贡的事。
    就像大清就是如此,海外有人建立了王国,想要归降,竟然不要。
    说他们是化外之人,是弃民。
    而现在,大明有着封神之望,自然不会如此。
    总之在演了一出真“西游记”后,四个东百的使者,终于抵达了大明京师。
    这也是因为东百距离大明不是太遥远。
    真要是和天竺一样遥远,早就挂了。
    即便这样,来时360人的使者团,到此时只剩下四人。
    其他人去哪儿了?
    问就是“漂没”了。
    他们是从海上漂流过来的。
    走海路还有可能。
    走陆地没有一点可能。
    来回绕圈,中间土匪那么多。
    海上靠着船快还能跑一跑。
    在陆地上是真没法跑。
    毕竟陆地到处都是关口,制造个失火、中毒再容易不过。
    而海面上就没有这些。
    只要绕过几只巡逻的大明船队就行了。
    就能一路西去,直接从津门登陆。
    即便如此,还是受到很多灾难。
    进入京师,等待接见又是漫长的一关。
    好在是进了京师,大明人不是倭寇,还要脸。
    不会公然搞出杀使者的事。
    倭寇可是经常干这事。
    甚至出来朝贡时,还敢因为小事,公然拔刀砍杀大明人。
    这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号称万国来朝的大明,为了息事宁人,没有追究对方的责任……
    其实就能看出大明的虚弱了。
    那时候大明还是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不久。
    武功已经废弛了。
    随后倭寇就兴起了。
    就是看出了大明的衰落。
    数月后。
    朝廷终于接受了对方的求见。
    朝堂上。
    东百人使者哭泣道:
    “皇帝陛下在上,我东百世代为您的藩国,年年进贡,岁岁送礼。”
    “结果你们士兵却赖着不走,不仅不把倭寇打走,而且还想要吞并我们的国土,还有天理吗?”
    “还有王法吗?”
    皇帝冷冷地看着他们。
    不发一言。
    他在心想,老子要上天封神,谁在乎你的天理和王法?
    如果不是担心上天震怒,这事做得也有些不地道,需要从道德上装饰一番,根本就不会接见你们。
    而在这时,礼部尚书出来道:
    “你这使者,好不晓事。”
    “以往你们被倭寇欺负,我们屡次派兵帮助,你们可给我一分军费?”
    “都是花我们自己的钱!”
    “那是我们的钱!”
    “如今不过是在你们土地上宣扬一下我大明教化,让百姓互相沐浴圣恩。”
    “你们竟然强词夺理,说什么赖着不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圣上之兵,驻扎在哪儿都是理所当然的。”
    说的好。
    皇帝在心中拍手。
    就冲这一番话,这个名为儒家,实则纵横家、杂家的尚书就没有提拔错误。
    皇帝早就通过史书看明白了。
    儒家只适合维持秩序,不适合立功做事。
    更加不适合封神。
    儒家很容易陷入腐朽和安逸之中。
    上下尊卑,大家都不要变动。
    法古就好,不要变法。
    所以春秋战国,格局时时变,儒家才兴盛不了。
    等到稳定了,才开始兴盛。
    现在西边的土地都打不动了。
    因为百姓没有办法继续在那里生存。
    而且路途太遥远。
    那只能从东面和南面取。
    至于说什么面子问题,几百年后谁在乎?
    而自己却已经成为神仙,更加不会考虑面子问题。
    在长生面前,还要什么面子?
    反正现在朕必须要土地。
    但是这句话是不能跟他们明说的。
    这时,那使者无言以对。
    只能叩首道:“还请皇帝陛下慈悲啊,宽赦我东百子民,我等以后定然更加勤恳侍从。”
    众管员纷纷不屑。
    这就是事大罢了。
    若是大明衰落,他们定然要投靠别人。
    所以肉还是赶紧吃到嘴里最好。
    而皇帝则说:“好了,朕知道了,朕会下旨询问事情真相的。”
    “你且回去等着消息好了。”
    接着那使者不想走。
    随后被大汉将军拖了出去。
    “皇上啊,您可不能罔顾大明威严啊。”
    皇帝心想,无聊,这大明威严,能有封神重要?
    随后,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
    在大明那些干臣名将的治理下,东百底下百姓们都慢慢心归大明了。
    当然他们也是无足轻重的。
    真正能控制他们的是还是士绅。
    而那些士绅也选择投靠大明。
    毕竟加入大明,几百年后自己的子孙也有可能封神。
    如果子孙封神,或许能追溯自己身上。
    这当然是那些大臣们暗示他们的。
    没人明说。
    但是让他们自己领会。
    因此那些士绅们选择投靠大明。
    东百仅有的忠臣们,早已经感到大事不妙。
    虽然是螳臂当车,但他们还是选择狠狠造谣。
    甚至不惜杀戮和劫掠自己的村子,嫁祸给大明的驻扎官军。
    用来污蔑大明人。
    在权立面前,他们露出了本性。
    虽然封神很好,但未必能够成功。
    相比之下,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
    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不少的。
    “现在他们对你们好,等到你们都归顺大明后,肯定就不会好了。”
    “你们想一想,他们现在的军费,还不是大明人提供的?”
    “所以保持现在的状态,坚决不服从大明,他们反而会一直对你们好。”
    不得不说,聪明人真得不少。
    只不过这话已经说的晚了。
    而且决定东百归属的,也从来不是那些百姓。
    他们没有力量决定这些事。
    很快.
    数年后。
    在控制了四下之地后,大明这才派军进入了他们的都城。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他们是要收取土地。
    而不是搞征服。
    只有将下面种地的解决了,才能真正占领都市。
    否则看似一个命令就征服了,其实一有风吹艹动,他们就会反叛。
    而他们也不敢不开城门。
    因为其中已经有多支被策反的均队,驻扎在都城里。
    而且他们同样策反了许多大臣,掌握着朝堂。
    他们虽然早知道是引狼入室。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一直占着大明的便宜,让大明为他们抵抗倭寇。
    不知道亏损多少经费,抵抗多少次。
    甚至可以说大明因为抵抗倭寇,至少损了30年的国运。
    因为历史上打败丰臣后,著名的戚家军因为要拿回自己该拿的军饷和赏钱,被某个文官骗到校场上,没有拿武器而诱杀。
    至少杀了一半。
    剩下一半遣散。
    这就是文官们干的好事。
    没钱发军饷,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当然,现在有苍天在看着,这种事肯定不可能发生。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