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二千三百一十六章 假途灭东

时间:2024-01-10作者:木恒

    三人沉默。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若无封神野心,他们这些重臣,根本不会打东百的主意。
    一来对方向来恭顺,二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来,朝廷用来征战的钱,拿来自己花销不好吗?
    兵者,国之大事,边功虽然好,但很容易翻车的。
    而现在,三人就开始绞尽脑汁思考解决之法。
    许久。
    工部尚书率先道:
    “想要让数千万丁不生事,必须让其认为自己也是大明之人,大明之众。”
    “既然如此,那就要先将文字同一,接着就是话音也一致。”
    “文字统一倒好说,他们号称小*华,本来就用的是大明文字。”兵部尚书说道。
    “其实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文字是推广起来有一些难。”
    “他们总觉得我们汉语学习起来太难。”
    吏部尚书点头道:“没错,尤其是那些繁体字。”
    “所以说我们下一步还是要把字简化,这样的话才可以方便学习。”
    “说的是,我们就开始搞一下简化,至于说什么繁体字美观,简体字不好看,会断了传承,不用在意。”兵部尚书说道。
    没错,在封神面前,什么文字传承,对他们来说算个屁?
    这都是小事。
    只要是有利于他们封神,什么事情他们都愿意做,都愿意学。
    再苦能比科举苦吗?
    十年蹲坑,场内场外都要考虑到。
    那么多名人名士科举都失利。
    这东西不光看学识,还得看家世,看名声,看运气,看身体……
    看的东西太多了。
    就像唐伯虎,明明是大才子。
    偏偏碰到一个大嘴巴的主考官,说他一开始就能中状元。
    结果可好,被妒忌者告了。
    别说进士,就是解元都没了,整个人都身陷大牢。
    这就是科举之难。
    好在唐伯虎比较幸运,上面有神在谈话时,提了一句。
    说他是冤枉的。
    不过有失也有得。
    正因为如此,唐伯虎才能在诗词书画上更有成就。
    这话,就让他们通过看口语看出来了。
    于是给恢复了功名。
    但唐伯虎再也不进科场了。
    白白浪费一个大才子。
    唐伯虎是真有才能的。
    有人说过,如果唐伯虎没有遭遇一难,也是一个能封神的人物。
    结果就因为遭遇不幸,而这样浪费了。
    他们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所以他们无论什么事都肯做。
    都愿意低头做。
    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点都不害怕。
    于是他们为了征服东百。
    决定先搞起汉字简化。
    毕竟征服土地不是目的,要同一到一起,才是结果。
    才能真正封神。
    抢下几千里土地,然后没几年又丢了。
    那是没用的。
    兵部尚书又问道:“你们的夹袋里还有人吗?”
    工部尚书道:“我这里倒是有几个人,是几个来自于西方的传教士。”
    “那些西方传教士,他们倒是想出了一种以什么罗马字音来拼我们的汉字。”
    “我看了看的确是有利于儿童学习汉字。”
    “以前要半年才能学会,现在只要短短一月就可以识得不少字。”
    “如此甚好。”兵部尚书大喜道。
    如果是在以前的话,他们肯定会反对。
    因为他们是科举出身。
    人都是习惯于上车之后就将车门关上的。
    尤其是公交车。
    大家都是倾向于垄断知识,垄断科举。
    他们肯定不乐意让汉字识别更容易。
    所以繁体字一直没有去除。
    虽然也有简化字。
    但他们肯定觉得文字越难越好。
    甚至连个标点符号,他们都不乐意推广。
    最后只弄出个句读来。
    而且一直也没有搞出现代标点符号。
    总之就是因为大家没有那个动力。
    而现在不一样,现在他们有更大的目标。
    他们如果能够成了神,谁还在乎这些凡间一点点垄断,一点点利益。
    因此吏部尚书催促道:“仔细说说,那些传教士是怎么做的?”
    这时工部尚书道:“我们之前不是有反切法吗?”
    “就是用两个字,来切一个字,用前面那个字的声母和后面那个字的韵母,去拼出一个字来。”
    “现在他们直接用罗马字母来编造我们的声母和韵母,进而拼写现在文字。”
    随后,三位尚书开始研究起来罗马文字。
    这东西可比科举难度低多了。
    实际上早期科学和形式逻辑难度并不高。
    比那些绕来绕去不确定的八股文容易得多。
    随后他们个个大喜。
    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推广文字。
    “好了,文字这方面搞定了,我们还需要找一个借口才可以,毕竟名正言顺,出师有名,东百的那些百姓和两班大臣才容易接受两邦合并。”吏部尚书说道。
    “借口还不好找吗?正好那些倭寇们不是屡次入侵吗?”兵部尚书随口就道。
    看来他早就关注类似的事了。
    “正好趁着倭寇入侵,我们可以先派人去挑拨倭寇,诱.惑倭寇入侵东白。”
    “到时候我们派大军援助东百,再来个假途灭虢,直接就地将东百吞并。”
    “名义上就说是为了他们好,防止以后再被倭寇折腾,相信那些底层百姓是不在乎的。我们只要降低些赋税,让他们比以前过得好一些。”
    “然后苦一苦两班大臣,骂名就让他们的国王背,这样的话,不出二十年百姓就将他们忘记了。”兵部尚书得意洋洋道。
    “高,实在是高。”
    “大司马就是大司马,果然有古代纵横家之风,谈说之间,灭人一国。”工部尚书佩服道。
    “哈哈哈,说是这样说,真要做起来可难。”
    “当然难了,不难的话,也不会轮到我们来做,我们去把那国灭了,相信肯定能封神成功。”吏部尚书鼓励道。
    “嗯,为了成神大业,自然不会畏惧这其中的难度。”
    “只是推行我们文字,灭国都容易,但收复百姓的心不容易啊。”工部尚书又道。
    “这话从何说起?”
    “因为我们自己的粮食也不太够用,年年各处都有饥荒,还要从海外买粮赈灾。”
    “想要征服东百,就得长期驻扎,长期驻扎又不能消耗对方的粮食,不然的话,对方百姓就会受苦,就会反抗我们。“
    这时,吏部尚书突然道:“关于粮食,我年轻时倒是接触过一个来自南部大洋的志士。”
    “他给我家献上了一种叫做红薯和土豆的东西。”
    “那两个东西经过我家族20年养育,发现耐贫瘠,不挑好地,可以在烂地、沙地、山地、坡地甚至路边就能种,产量也高,至少比小麦水稻高出两倍以上。”
    “就是含水量大,吃起来也容易烧胃肠,不是中产人家喜欢吃的。”
    “犄角旮旯的都可以种,而且都有收获。”
    “只是容易生病,需要选取无病者健康者种植。”
    20年?
    两个人顿时明白了。
    这产量很高的粮食作物,看来就是吏部尚书给自己预备的大杀器。
    当然真正的粮食作物推广可没有那么容易。
    归根到底是百姓太穷。
    抗不起风险。
    幸好红薯和土豆只需要烂地做实验就行。
    要是拿好地做实验,大部分百姓不可能这样投资的。
    因为一年没有收成就要饿死人。
    大部分百姓就是循环在破产线上。
    所以才有十户百年后,延续不下来三户。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去种植这些作物,那样的话,粮食就不是问题了。”
    …………
    半年后。
    东百之地,得到消息。
    这个消息就是倭寇要入侵了。
    顿时从上到下,从国王到两班大臣,还有沿海的百姓,一片慌乱。
    有人还以为这只是造谣。
    然而,仅仅十天后,果然倭寇真的入侵了。
    一群群穷凶极恶的倭寇武士,领头拿着打刀就砍上岸边。
    再次来到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欺负东百人。
    打不过大明就来欺负东百。
    当然他们得意是,有一段时间,也曾经横行在大明东南。
    一百来人,就能转战千里,吓得卫所兵不敢接战。
    只是后来随着重新整顿,他们的好日子不再了。
    加上大明又开海,对外贸易,海寇就少了。
    而现在他们又在一些人的怂恿下,去东百来抢东西。
    东百反而是更加弱了。
    反正万事求大明就是了。
    而这一次,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最后一次求了。
    以后就不用求了。
    东百还是照例请求大明出兵。
    大明很痛快。
    一口气就出了8万兵。
    8万兵已经很多了。
    其中步兵6万,骑兵2万。
    然后再配上3万民夫。
    合计是11万。
    号称20万人,浩浩荡荡,进入了东百之地。
    然而,当他们进入之后,他们没想以前那样,忙着剿匪,杀倭寇。
    竟然原地派人推广汉字。
    甚至征召了一批小孩子,教授他们学习汉字汉语。
    这是在做什么?
    一位东百使者百思不得其解,然后上前询问。
    结果领军大将说:“只有让孩子们通晓文字,才能建立更好的通讯,以后你们再有事,我们就可以方便地过来,并且迅速有一批后勤人员帮忙。”
    那使者似懂非懂,觉得有点用,又觉得没啥用。
    指望一群孩子能做啥?
    接着他更加看不懂了。
    因为那领头大将又安排一群文官,在驻扎地开始推广新粮食作物。
    拿出一种红薯,告诉他们,让他们种在山坡、家里,家后,甚至路边……
    说这是一种新粮食。
    不挑地方。
    而且吃起来还可口。
    这些农民于是试探地种下了。
    毕竟那是官兵,不得不顺从。
    那些官兵人却很好。
    每天还帮助他们打柴挑水。
    一群封建时代的士兵,能做到这种事,可想而知,他们的领头上司,是花费了何等心思。
    别说吃兵肉,喝兵血,肯定还自己添加不少钱粮进去。
    也只有倾家荡产造反的人才能比了。
    那些官兵,干活之后,就告诉那些百姓他们本来也是大明百姓。
    祖上本是一家人。
    说他们是商朝的微子后代。
    又说是什么三国时期的后人。
    总之大家是一家人,所以帮助他们干活是正当的。
    不用担心。
    百姓们哪见过这种事?
    实际上经过村庄的士兵,不去糟蹋良田,不去抢人抢粮食,甚至不烧村子的,就是上等均队,就是他们的福气。
    而现在这些大明官兵,竟然能做出这些事。
    那民心,自然是刷刷上升。
    他们能有这样的表现,自然是军饷够高。
    每月足足8两银子。
    这样高的收入,都超过七品县令了。
    8万兵,就是64万两,其实骑兵更高。
    其实每月光军饷就是100万两。
    这一年就是1200万两。
    当然这是出征时的军饷。
    平时只有2两,一两半。
    这才是正常银子。
    但是能发足了,一样很彪悍。
    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末期的关宁铁骑,军饷充足,其实也挺能打。
    能与清朝的中护军对抗。
    只是数量上不足,而且缺少对抗的理由。
    因为他们生存不是问题。
    而是清朝兵打起来是为了生存。
    所以后者更加勇悍。
    而前者已经军阀化,想着保存实力。
    后者还没有军阀化,都是一个个加盟的部落,都是有股份的。
    而东百的大臣发现事情不对劲,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对方是来拯救自己的。
    而且那些倭寇的确是打他们打不过的。
    他们也知道,大明似乎在养寇自重。
    有种拖着不走的感觉。
    但是劳师远征,他们不相信对方能坚持多久。
    的确以现在的户部存银,也坚持不了多久。
    马虎十年时间。
    他们看得出来,却阻止不了。
    这就和下棋一样,你知道对方要这样做,但你还不能阻止,因为对方已经卡住了你的命脉。
    就像现在一样,难道东百大臣没想到大明想吞并他们吗?
    肯定是想到的。
    但是却无可奈何,毕竟是他们既打不过倭寇,更打不过大明朝的人。
    而且不光如此,就是他们自己内部也有人,同样在积极融入大明。
    他们说:“我们本来就和大明是一脉相承,如果加入大明的话,我们也可以有机会上天封神。”
    “是啊,咱们同根同源,又是一样的文字文化,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些人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在里应外合之下,东百数千里江山,就这样逐渐落了大明的口袋。
    而倭寇们,只得到了一些抢劫的好处。
    很快也就用光了。
    事实证明,抢劫得到的财富看似多,其实远远没有建设来的多。
    而且抢劫得到的财富,并不能提升生产力。
    如果不将它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仅仅是自我享受消费。
    此时,也有很多人不服气。
    他们纷纷说道:
    “我们东百立国也有数百年,从隋朝就单独立国。”
    “现在足足近千年。”
    “加入大明有什么好的,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就算所谓封神真的能够封神吗?”
    “没错,就算是能封神,那也是到了后面几代才能够成功。和我们没有关系。”
    的确如此。
    融入大明的前面那几代是根本不可能成功封神的。
    他们还是外人。
    (本章完)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