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57章 科举改革的先兆

时间:2024-01-05作者:摆烂候

    东宫之中,基层的属官将大明的地图给朱标呈送了上来。
    每从东宫告老的属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还健康存活于世的大儒,朱标就将他乡里所在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除去应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个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陪都,朱标自然是希望能够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
    只可惜翻遍了东宫官员的籍册。
    朱标也没找到几个来自北方的大儒。
    其余要么已经故去,要么就是名气不足。
    真正够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阳,根本不足以辐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绰绰有余。
    这可把朱标的计划打了个稀碎。
    看着这悬殊的差距,朱标都不禁感叹:“北地学风不盛,更无出名的大儒,这可如何是好?”
    常升凑近一瞧,随手在北地划了一道弧线。
    “自宋时以来,天下一贯是北乱南稳,北方学风不如南方昌盛也属正常。”
    “但,大儒不够。”
    “姐夫干嘛不找自己三个兄弟凑一凑呢?”
    朱标看着常升划过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顿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他三个弟弟,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吗?
    他们虽在北地。
    但封地之内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书,招揽人才的效果说不定还要胜过大儒。
    “况且依我之见。”
    “除了宋师,只怕没几个大儒能推举出朝廷可用之才。”
    “毕竟在他们眼中。”
    “才俊就该如他们这样,熟读经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们的作用,只怕还不如之前的东宫官属呢。”
    听到常升对这些大儒的评价,朱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
    说他非议大儒?
    但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东宫的这些“年轻才俊”,大半可都是这些告老的大儒推举进来的。
    “那该怎么办?”
    “倘若这些被举荐的人才千里迢迢赶到应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选拒回。”
    “不仅有损这些大儒的名声。”
    “此后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只能等到科举重开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当然得考了。”
    “不仅可以避免这些大儒凭自己喜好甄别人选,减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顺带宣扬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还能借着考题的设置,倡导朝廷所需的实用之风,为日后的科举早日储备人才。”
    朱标有些不安道:“这样不太好吧。”
    “如果剥夺了这些大儒甄选的权力,只怕没几个大儒愿意出面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铁不成钢的看向朱标。
    “姐夫你又忘了读书人的劣根了?”
    “甭管他们是普通士子或是大儒,他们的渴求有何分别吗?”
    “不还是功名利禄吗?”
    朱标轻轻的叩了叩自己的脑门,面露歉意。
    “他们都曾为你姐夫讲过经史,算是姐夫的老师,我一时有感,忘了。”
    常升抿了抿嘴,没再说什么。
    这样重感情的朱标或许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但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好领导,好大哥。
    “其他大儒我不熟悉,就以宋师作比吧。”
    “宋师一生,学究天人,官居一品,为太子师,功名利禄早已于他如浮云。”
    “可宋师难道就没有欲望了吗?”
    “非也。”
    “这些年间,我曾见过宋师不止一篇的劝学散文,它便足以证明,宋师心中,仍有教化之宏愿。”
    “只是诸多纷扰,逼的宋师不得不自困家中,以收集古籍作为消遣。”
    “倘若在这时,姐夫与宋师修书一封,内附一些今朝廷疑难的策问题,同时下旨让金华县令配合。”
    “令众学子答策问题为拜帖,以一月为期,每月只收一名学子一篇策问。”
    “以千字为限,内容不限。”
    “有真才实学者,宋师每日择前三名,亲笔斧正,张榜于府门外,以示公允。”
    “每月月末,宋师会召开文会。”
    “将每月每日前三名齐聚,或讲学,或作答,或辩论,金华学子皆可旁听。”
    “有才学能力出众,得众学子力荐者,宋师亦愿举荐。”
    “姐夫认为,宋师会答应吗?”
    朱标哑口无言。
    虽然以他和宋濂的情分,只要他提了这个要求,宋濂就不可能不帮他。
    可是常升这个办法。
    分明将读书人的那点人性拿捏的死死的。
    别说是宋师了,天下大儒有几个能不中此招?
    “至于其他大儒,我虽然不熟,却有几点愚见。”
    “其一,他们已经告老还乡,不在朝堂,若真为朝廷举荐了诸多实用之才,朝廷大可以不吝恩赏,以宣扬朝廷重视人才,绝对不会亏待对大明有功之臣。”
    “譬如,给达到举荐人数标准的大儒,送上一块御赐的“慧眼识英”,或是“诱掖后进”的金牌匾。”
    “嘶。”
    朱标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看常升的眼神都变了。
    就连常升脸上人畜无害的微笑,此刻都显得有点缺德。
    你这特么是送牌匾吗?
    你是分明要别人的命啊!
    哪个退休的领导干部能拒绝这样的考验?
    “其二,可以令工匠为这些不吝提携后辈,举荐人才的大儒在各地府学学馆内雕刻石像,以勒其功嘛。”
    “停,别说了!!”
    朱标说话的声音都在发颤。
    闭嘴吧。
    求你了。
    再说下去,你还让不让这些大儒活了!
    “就剩最后一点了,我一气说完吧。”
    “被各省甄选出来的人才,自然可以直接收入朝廷,可次一级的人才,难道就不是人才了吗?”
    “他们极有可能只是因为年轻,或是条件所困,亦或是大器晚成而暂时落选。”
    “反正科举重开还要几年,为何不趁着这个机会顺便替这些人谋个出路,让他们潜心研学,替朝廷,也替殿下收拢一波人心呢?”
    朱标深吸了一口气,让自己从刚才的算计中回过神来。
    “升弟有何妙计,不妨直言。”
    “既然案牍司可以作为新录官员的进修之所,那可否也在各省,甚至各府之中,设立一个收录了优秀策问,朝廷政令,地方官务的低配案牍司呢?”
    “府衙是现成的。”
    “朝廷之外,各省府都急缺大量的属官,何不让这些才学次一等的读书人,以临时工的身份入各府衙帮忙运转政务。”
    “对下面的府衙来说,只要是读书识字的,无论生熟手,都能替他们解决不少庶务。”
    “一个空悬主簿的俸禄,就足养活三五个贫苦读书人家。”
    “还能让这些后学末进早早积累处理政务的经验。”
    “只消这么积累几年。”
    “待到科举重开,朝廷还怕无可用之官?”
    “就怕到时参考的人多的如过江之鲫,朝廷还得要求考生必须得有在地方实习三年政务的经验呢。”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