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130章 大汉钱行

时间:2024-04-08作者:画凌烟

    第130章大汉钱行
    镡纶被抓之后,镡承也暂时被革职调查。
    孙乐这个吏员被抓捕起来,张氏也被抓捕起来。
    接下来的数日,大汉的朝堂依旧如同往常一样太平。
    官员们各司其职。
    但纳商司的公文,却已经引起了涌动的暗流。
    十月下旬,瑟瑟寒风在秦岭的山峦之间呼啸,一匹快马飞奔出斜谷口,很快将重要的公文交代了五丈原。
    当诸葛亮读完这份汇报的时候,脸色沉了下来。
    杨仪察觉到不对,问道:“丞相,怎么了?”
    诸葛亮将汇报递给他,杨仪看完之后,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愤慨道:“岂有此理!朝廷正在用兵之计,这些人却在后方中饱私囊!”
    众人面面相觑。
    诸葛亮让杨仪念了一遍。
    听完之后,所有人都神色诧异。
    霍弋说道:“丞相,下官有话要说。”
    “你且说来听听。”
    “纸张极其宝贵,所牵涉到的利益足够大,自然有人动心,下官相信,不仅仅是镡纶,京师还有诸多人也都有了心思。”
    诸葛亮点了点头,赞成霍弋的说法。
    “现在看来,济安的《大汉商社管理条例》却是一个明智之策。”费祎说道,“既然有那么多人有心思,堵是很难堵住,倒不如梳,济安之策重在一个梳上。”
    “但镡承所言未必是错。”杨仪说道,“这样下放下去,魏和吴很容易掌握。”
    “就算不下放下去,魏和吴要掌握,也不难。”
    诸葛亮说道:“现在的重点并非杜绝魏和吴的偷窃,而是加快纸张的制造,蜀中最大的优势是竹子数量极多,我是赞成济安的做法的。”
    “而且如此一来,益州的纸张价格会快速降下来,对内的利润没有那么大了,官员和贵族也不会争先恐后想要暗中夺纸。”
    说完,诸葛亮拿起了李衡的汇报,他沉思起来。
    “济安想要增加铜钱的铸造。”诸葛亮开口说道,“你们认为如何?”
    “万万不可。”杨仪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若是肆意铸造铜钱,必然造成物价飞涨,更要命的是,部分官员必然比百姓提前知道朝廷要铸钱,肯定会私下大量购买物资,等到物价飞涨,再拿出来卖。”
    杨仪这个人,虽然心眼小,但对内政的许多事情,理得还是非常清晰的。
    印钱这件事的风险极大。
    它不是简单的货币贬值这么简单。
    在印钱的前夕,权力者必然提前知道政策,也必然提前知道接下来的局面。
    提前知道后,就能够提前准备。
    例如大量购买粮食、布匹等等。
    等到物价飞涨之后,这些人就能够高价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
    最后老百姓的伤害是叠加的,倍增的!
    这就是古代社会,权力和金融结合之后的后果。
    其他人都沉默不言,显然是默认了杨仪的说法。
    “若是规定购买纸张只能用我们的货币,我们就可以铸造钱币去购买孙吴和曹魏的粮食了。”诸葛亮说道,“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关乎到接下来的战局。”
    众人依然沉默,但听到诸葛亮这么说,又有些心动起来。
    诸葛亮继续说道:“济安还在信中提到钱行一事,用钱行来控制铜钱的流通。”
    霍弋疑惑道:“何为钱行?”
    诸葛亮说道:“钱行是朝廷的衙署,铸造出来的钱,全部由钱行保管,太府寺既负责输出商品,又负责购买商品,太府寺定期购买曹魏和孙吴粮食,但从钱行提报的钱币数量,需要丞相府审批。”
    他这番一说,众人愣了一下,不由得面面相觑。
    还有这种玩法?
    连杨仪都忍不住说道:“如此确实没有问题,不过为何要设立钱行,而不是直接调到丞相府来管?”
    “因为钱行在后面还有其他用处。”诸葛亮笑了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李衡真是一次又一次给出惊喜来。
    “何用处?”
    “暂且不提。”
    众人不敢多问。
    “我决定将少府诸事归入工部,再设立铸钱监,归工部统管,由李济安来协调。”
    “丞相是要允许李济安铸造铜钱吗?”
    “是的。”
    “还请丞相再三思。”
    诸葛亮说道:“由蒋公琰来担任第一任钱行的掌司,有他在,我是放心的。”
    众人一听是蒋琬来把控钱行,自然不必再多说。
    蒋琬性格沉稳如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另外,现在是特殊时期,朝廷有诸多立新之事,朝野上下又多有动荡,我想重立大理!”
    诸葛亮环视一周,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大理就是西汉的廷尉,掌管刑罚。
    季汉是没有大理的,刑罚一事掌握在诸葛亮手里,一切由他亲自裁夺。
    但现在情况实在太特殊,他必须坐镇关中,成都那边的事情又极其特殊,如果这个权力不分割一部分下去,成都的事情肯定会乱。
    杨仪关心地问道:“丞相打算以何人为大理?”
    “诸位以为谁来任职大理合适?”
    众人你看我我看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杨仪说道:“以董休昭为大理最合适。”
    董休昭就是董允。
    霍弋突然说道:“我倒是觉得这件事以李济安为大理最合适。”
    杨仪立刻反驳道:“不行,济安年轻气盛,大理牵涉刑罚,权柄极重。”
    诸葛亮说道:“就以李济安为大理!”
    “丞相……”
    “此事不必再议,现在情况特殊,一切需以非常之计!”
    等议事结束,众人出去之后,杨仪对费祎嘀咕道:“李济安必然将事情办砸!”
    费祎笑道:“威公何必着急,若是李济安真的把事情办砸了,丞相会饶过他吗?”
    杨仪愣了一下,不由得点头:“也对!”
    随即还笑起来,这一次可不是机会,而是深坑!
    十一月初三,李衡还在睡觉,赵骧就急匆匆到了房门口。
    “李公!李公!”赵骧在门口大喊。
    李衡非常不耐烦地打开门,吼道:“喊什么喊!”
    “李公,江州的信来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