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114.第114章 杨修心中的算计

时间:2024-04-14作者:大米爱吃鱼

    第114章  杨修心中的算计
    而台上的杨修听完许劭的评语,却是眉头一皱!
    他身为中原名士当然知道司马懿之才名。
    不过这司马懿虽有着绝世之才,却喜欢韬光养晦。
    在杨修看来却是比不上他那位六弟。
    但如今听许劭评价此人之才不在司马德之下。
    杨修也是将这兄弟二人的名字记在心里。
    同时又暗道可惜!
    可惜那司马懿已经是曹丕的幕僚。
    司马德又跟曹彰走得太近!
    而自己已经决定襄助曹植登上大位。
    若是此二人日后不能为曹子建所用。
    他杨修定然为主而谋,借机除去这两位心腹大患!
    而杨修不知道的是,他心中的两位大敌。
    其中的司马懿此时正陪着自家二弟匆匆赶到这许都。
    却是没赶上刚刚许劭对自己的评语。
    更不知道,自己在月旦评上得号‘冢虎’!
    而令杨修侧目,种下清除异己之心。
    而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众人的头顶。
    许劭作完这个结语之后,也是缓缓说道:
    “老朽如今年事已高,今日过后将不再主持月旦评。”
    “不过如此雅事以后,当有年轻人继往开来.”
    说着他也是伸手向杨修示意道:
    “所以今日当着水镜先生和乔公的面。”
    “还请在场诸位四海士人做个见证。”
    “以后月旦评将由杨公子主持。”
    司马徽和乔玄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这是许劭早在事先就跟他们说好的了。
    毕竟月旦评乃当今第一评,为天下名士所望。
    怎么能让此等盛会在今日之后成为绝唱?
    而且杨修本人不仅少有才名,而且饱读诗书。
    又出身弘农杨氏。
    其家族不仅累世高官,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
    也不次于当年袁家,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
    月旦评以后由杨修来办,也不至于就此没落。
    当然,这其中也有顺应朝廷的意思。
    杨修见状在台上起身,先向许劭谢过一番。
    然后又向台下众人说道:
    “曹丞相昔日颁布招贤令。”
    “望天下才子踊跃自荐,为万民谋太平。”
    “今日月旦评上,在下不才愿借此盛会。”
    “品评各贤才之文章,为朝廷举贤荐士!”
    “台下如有饱学之士,可拿自家文章上来。”
    “在下当众品评!”
    此话一出,在场的那些个士子也是个个跃跃欲试!
    月旦评天下瞩目,今日若能趁此机会得一句评语。
    那对这些读书人来说,绝对是大有好处。
    而此时,台下的杨修他爹杨彪也是一脸担心。
    杨修接棒月旦评,本是这小子有意为之。
    如今有许劭亲口确认,那自家儿子一语风评。
    便能籍籍无名之辈让声名远扬。
    而大汉选官向来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并行。
    但这近十年来月旦评上扬名。
    已经是当今名士入朝为官的热门途径之一。
    现在有杨修的推波助澜。
    更是令月旦评背后有了朝廷的背书。
    而自己儿子今日非要出这个风头。
    也不会只是举贤荐士这么简单!
    明显是想为曹操之子曹植笼络天下贤才!
    但自家儿子想方设法想靠上曹家的大船。
    身为大汉太尉的杨彪也是无力制止,只能由着这小子来。
    他杨彪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只希望,这小子别仗着自己有几分才气。
    便口无遮拦,得罪了天下士人。
    但是这杨德祖显然不会顺自家老爷子的意。
    很快,便有一位河北士人率先上台。
    自称是昔日北中郎将卢植的门生。
    上来便发表了一些关于论语的看法。
    杨修当即一脸轻蔑,从容不迫地就把这位大儒门生。
    给反驳得一无是处,并且有理有据。
    怼的这位河北士人哑口无言。
    下台之前,还被杨修嘲讽了一句:
    “阁下回去还望多多研习经典,别辱没了卢中郎的名声!”
    这让那位河北士人气得当即拂袖而去!
    引得台下各地而来的士人议论纷纷。
    “这杨德祖可真是得理不饶人啊,他就不怕遭人嫉恨吗?”
    “杨修家世显赫,号称河洛第一名士,如今又官居丞相府主簿!”
    “我要是有这他条件,我比他还狂!”
    “啧啧啧!只怕杨德祖今天在台上一站,这天下名士都被他得罪光了!”
    “也不知道有没有大才出来,跟这小子辩上一辩!”
    但很快,那些台下还本来跃跃欲试的士人们。
    在看到无数有学之士上台,都被杨修批评一通之后。
    大多开始犹豫,他们并不太想上台了。
    一方面,杨修却是才辩过人。
    他虽然批评本人的学问不留情面。
    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极有道理,让人不由得心服口服。
    另一方面,众人上台的一看都是饱学之士。
    在这小子面前却是相形见拙,其他人自知不如也不敢再上去献丑。
    不过就在这时候,只见一位仪表不凡的年轻名士上台。
    “在下东平刘桢,久仰杨公子大名,请评在下的诗文。”
    和杨修拱了一礼,递上竹简,说道。
    听到刘桢一名,众人也是一亮,终于来了个有本事的了!
    要知道,这刘桢刘公干。
    可是中原有名气的少年才子。
    此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又和丞相家公子曹丕交好。
    可就当人们以为一场辩论即将开始之时。
    台上的杨修,却完全没有打算去接过刘桢手中的竹简。
    而是微微一笑,直接说道:
    “足下之诗文,在下已然尽读,便如实评价了”
    一句话说得云淡风轻,并且还边走边说。
    给人看来十分轻慢,倒像是那学堂之上,老师教导学生的模样。
    刘桢见状的脸上也是浮现出一些迷茫。
    他可是和曹子建以诗会友的才士!
    昔日就是丞相曹操看了他的作品,也会夸赞两句。
    哪里受到过这种轻视?
    还是杨修这种同龄一辈!
    “杨公子,在下平日诗文并未编篡成册。”
    “还未在坊间流传,杨公子焉能了如指掌?”
    刘桢此时皱着头问道。
    杨修闻言也是微微一笑回答道:
    “上至诗三百汉古风,下至今日诸君之诗作。”
    “但又一首,在下便知一首。”
    “不读天下诗文,焉敢风评天下才士?”
    台上的杨修,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这句“不读天下之诗文,焉敢风评天下才士”更是气势磅礴。
    让台下众人听得心潮澎湃,忍不住齐声叫好!
    (本章完)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