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106.第106章 评四海英杰,论天下才俊!

时间:2024-03-26作者:大米爱吃鱼

    第106章  评四海英杰,论天下才俊!
    司马懿闻言也是缓缓坐回位置。
    随后的轻轻喃喃说道:“许劭?”
    “此公昔年与其堂兄许靖,开月旦评天下英杰。”
    “以评价中肯又精准至极,为士人所推崇备至。”
    “可称得上天下第一评。”
    “但后来此公不是因年事已高。”
    “似乎已有十年不曾出榜了。”
    “为何今年,又忽然重开月旦评?”
    长兄司马朗闻言,也是一脸感慨道:
    “是啊!已经十多年了!”
    “十年前,许公突然隐居不问世事。”
    “从那个时候开始,月旦评已经成为绝响。”
    “甚至有人认为,许公或许已经老死山野。”
    “可是没想到十四年后,月旦评重现人间。”
    “还邀请荆州名士水镜先生。”
    “这一届月旦评,或许将是天下翘首的封山之作。”
    “谁能得到这二人的品评。”
    “那是对其智谋和才学的莫大肯定啊!”
    司马孚闻言心中也是有些意动!
    当即有些好奇问道:
    “大兄,不知此届约旦评上,还有何人作为嘉宾?”
    司马孚作为司马家第三子。
    之前就随父兄在家耕读。
    从小在几位大才的教育下耳濡目染。
    自身也是谋略不凡,极有才学。
    虽然如今在丞相府当文学掾。
    但就是让他出任为一方刺史,或者入驻军中做一方谋臣。
    也是绰绰有余的。
    而司马朗自然也知道自家三弟的心思。
    此时也是捻须一笑道:
    “听说许子将对此次月旦评极为看重。”
    “为保此次品评公允,还去江东请来了乔玄乔国老。”
    “就连那久负才名的杨修杨主簿,也是位列嘉宾之中。”
    司马懿闻言,此时也是目光闪烁道:
    “如今曹丞相南征得胜归来。”
    “正是我中原北方升平之时。”
    “如今这月旦评一开,必然是群贤毕至。”
    “恐怕就连丞相,也会借此会审视天下才俊。”
    “出面为朝廷笼络贤能吧?”
    三弟司马孚听到这,立刻也是坐不住了!
    “既是如此,还请大兄替我去丞相府告假!”
    “我即刻起身赶赴许都,去帮老六准备婚事。”
    “顺便去见识见识这月旦评!”
    司马朗闻言也是捻须一笑,缓缓颔首。
    而另一边,许都城几里开外的灞陵渡口旁。
    此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这里只不过是一处寻常的渡口。
    但因此处乃昔日名将关羽,辞别曹丞相之地。
    于是便有别于其他地方。
    想当年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孟德敬重这位义士。
    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
    而关云长深知新恩,却不忘旧主。
    依旧要护着义兄刘备的二夫人,千里寻兄。
    曹丞相得知甚为惋惜,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为其饯行。
    但关羽长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
    有此一事,便令此地名声大噪。
    天下文人名士来许都游学,也多在此逗留。
    灞陵渡也逐渐成了一处有名景点。
    而几十年前,汉末第一评论家汝南名士许劭。
    开月旦评点评天下英雄!
    那一日,也是人山人海,四方贤达云集!
    当时卢植夺魁,皇甫嵩次之,朱儁第三。
    位列第四的,却是后来祸乱大汉天下的西凉军阀董卓!
    而也就是在那一年,许劭见到年轻的曹操。
    说出了那句流传天下的评语!
    此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随后许劭这随口一句评语,便开始不胫而走!
    天下人尽皆知曹孟德的大名。
    曹操也因此而名声大噪,逐渐成为纵横天下的枭雄。
    再过数年,黄巾起义爆发。
    曹操以一骁骑校尉,瞬间凝聚十数万之众。
    天下谋士战将,更是望风而从!
    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谋士竞相来投。
    而如今几十年后的许都城外,也是再次轰动!
    在灞陵渡口,许子将重开月旦评!
    而如今这位天下名士已经年过古稀。
    此届月旦评,可算是他的收官之作。
    而这一届品评的内容。
    则是要评出黄巾以来,四海之英杰,天下之才俊!
    一时间天下英雄为之侧目,四方士子皆翘首以盼。
    而如今的天下,黄巾之乱虽然早过去了十多年。
    不过大部分地区,仍旧是战乱不断灾荒横行。
    但天子脚下的许都却一派生机勃勃。
    也难怪天下有学的志士,都争先涌来此地。
    更有之前曹丞相颁下求贤令。
    令各地的名士趋之若鹜,纷纷赶来许都。
    只为求得一语风评,好入仕为官。
    此时俊杰们汇聚一处,自然就引来不少官宦世家的小姐们。
    要是在这月旦评上选得良婿一枚,那可是大大的收获。
    正值乱世,有才学之人最是珍贵。
    那些少有才名之人,大多出身名门世家。
    寒门学子却得借高枝,才能展翅翱翔。
    等到了吉时,擂鼓声也是响彻而起。
    几位名士悉数登上灞陵河畔的高台上。
    居中一老者,须眉皆白却精神抖擞。
    正是月旦评的主持,大汉评论家汝南名士许劭!
    而两边的席上,各自坐着三位应邀而来的品评嘉宾。
    依次为荆州名士司马徽,江东名士乔玄,弘农才俊杨修。
    不多时,许劭便是杵着鸠杖站起身来。
    往前走到高台中央,看着台下人头攒动的景象。
    咳嗽了一声说道:“诸位!”
    “老朽汝南许劭,今日重月旦评。”
    “只为给数十年月旦评做一个结语。”
    “只希望能有始有终,也算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而今日所评所排,虽然不过是一家之言。”
    “但只要三位嘉宾和在场士人有理有据。”
    “也可当场推翻反驳,老朽绝不会固执己见。”
    许劭说罢,缓缓坐回到位子上。
    三位嘉宾司马徽,乔玄,杨修等也依次起身。
    与下面的百姓民众做个自我介绍。
    而此时在场最年轻的品评嘉宾杨修一上前
    便是大袖一展,拱手向台下众人说道:
    “在下杨修,今日忝为一宾,恭迎四海名士!”
    一见到杨修登台,台下许多少女也是大喊道:
    “杨公子!杨公子!杨公子”
    许劭见状也是捻须笑道:
    “素问德祖少有才名,学问过人。”
    “想不到在许都居然这般受欢迎啊?”
    (本章完)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