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184.第184章 杜诗

时间:2024-03-20作者:荼菱

    第184章  杜诗
    彘儿快到碗里来:???玥玥和苏颂是一家人吗?
    晚宁睡不着吖(管):不是哦,只是玥玥和他一个姓氏罢了!
    扶菱(管):没错!她还天天说她八百年前和苏轼是一家人呢!你们谁敢信?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哈哈哈哈哈!那要是这么说谁家还没几个厉害的老祖宗了?
    晚宁睡不着吖(管):谁说不是呢?最近的,@扶菱她就和汉武帝一个姓氏!
    亲爱的你别走:不过说真的,这些一个姓氏的还真的有可能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云中谁寄锦书来:这倒也是,就像是我前两天出门在地铁上遇到了一个我应该喊舅舅的人。问题是我妈都不认识他!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哈哈哈哈!离谱!
    雾都不予:哈哈哈哈,就是说你们俩到底是怎么聊的?好奇!
    云中谁寄锦书来:就是随便聊嘛!然后下车之前确认身份!
    彘儿快到碗里来:哈哈哈哈哈!离谱!
    苏玥看着他们乐呵,也是开心,说:“好啦,来看看苏颂都干了什么吧!”
    藏书丰富
    苏颂于皇祐五年(1053年)被召试馆阁校勘,又调集贤校理。
    他在馆阁任职长达九年,因整理藏书成就显著,不久授秘书监之职,统管国家三馆秘阁图籍之事。
    苏颂家藏书多达数万卷,其中许多是连秘阁都没有藏本的,但他还从秘阁传抄书籍每日两千言,并亲加校雠。
    苏颂致仕后,时任丹徒县尉的叶梦得闻名而来,借其藏本回家传抄。
    南宋时吕祖谦亦曾亲见其藏书。
    宋神宗曾仰慕其藏书之富,问道:“卿家一定有奇书,为什么父子都以博学知名?”
    苏颂回答:“臣收书数万卷,从任小官时搜获的很艰辛,又都是亲自点校题写,使得家中阅读的风气不衰,如此所阅之文应当更加广泛。”
    他曾撰《书帙铭》,告诫子孙要“唯苏氏世,宦学以儒。
    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其孙苏象先著有《谭训》,记苏颂藏书事迹甚详。
    研究精神
    苏颂在天文仪器、本草医药、机械图纸、星图绘制方面,都能站在时代的前列,这有诸多原因。
    嘉祐初年领导编写医书时,他研读了从《内经》到《外台秘要》的历代医药著作,并亲自校订了《神农本草经》等多种典籍,使自己通晓了本草医药知识。
    他领导研制水运仪象台期间,对两汉、南北朝、唐、宋各代的天文著作和仪器也作了研读与考察。
    他还勤于向自己的下属学习,如向韩公廉请教历算,与局生亲量圭尺,和学生躬察漏仪。
    由此,他从一个对天文仪器、机械设计、本草医药知之不多的外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博学多闻
    宗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九岁的苏颂参加省试。
    试题是《斗为天之喉舌赋》,主考官是宰相盛度,盛度对苏颂的学识十分赞赏,并将其试卷列为上等之作。
    可是,苏颂的闻字四声用错,被复核试卷的考官查出,苏颂故未被录取。
    事后,盛度对苏颂的父亲苏绅说:“贤郎已高中,而点检试卷者谓以声闻(去声)为闻(平声),为不合格,竞因一字之差未能中第,真乃憾事。”
    苏绅听后,唏嘘良久。可苏颂并未因此事而心灰意冷,他认为考官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对待学术就必须要严格要求,即使是一字之差也要认真对待。
    苏颂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决心励志自强,以不断增长才干。
    从那以后,他便奋起学习音韵之学,由于他的孜孜不倦,在古代训诂学中竟然开创了许多新的见解,以致苏颂成为了宋代最博学的人之一。
    如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朝廷进行科举考试,有一个叫暨陶的人,因呼叫考生名字的考官对“暨”字的读音不准确,竟然没人答应。
    神宗环顾左右,只见群臣面面相觑,都不知所以然。
    无奈之下,神宗就询问当时也身为考官的苏颂,苏颂说“暨”字的读音错了,然后给出正确的读法,按苏颂的读音呼叫,暨陶果然出列。
    神宗很是赞叹,苏颂就顺便讲解了暨姓古代有何名人,生在何地,有何历史渊源等等,满朝无不叹服。
    孝悌知礼
    苏颂为人至孝。
    他侍奉祖母、母亲,都亲自为她们调食,到老不变。
    苏颂供养姑姐妹及外族数十人,并及时给他们婚嫁。
    妻儿有时衣食不继,但大家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此外,苏颂还以自身的事例教育子孙。
    任颍州郡守时,“每以旦日,升堂拜其母,乡人风化焉。”宰相富弼因此称他为“古君子”。
    公私分明
    苏颂平生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他从不收受“苞苴”(赠礼)。
    据苏颂回忆,只有朝奉郎孟安序每年都会带一斤双井茶给他,他也愿意接受,并深感珍贵。
    吕大防与苏颂同相时,提议按惯例将“累任京局”的苏颂之子苏嘉以“宰相子弟,例除馆职”,苏颂不但不愿,反而批评说:“馆阁乃是朝廷育才之所,怎可令我的子弟按惯例得到。”
    老成先见
    宋哲宗时,边臣禀奏:“得到情报说阿里骨(青唐唃厮啰政权统治者)已经死了,还不知道要立何人为国君。
    契丹官员赵纯忠为人谨慎诚实,值得信任。希望乘他们局势未定之际,派遣数千名精兵,拥戴纯忠进入青唐,立为国君。”
    朝臣大都同意,只有苏颂说:“真相如何还不知道,如今要越过国境去立契丹君主,倘使他们拒绝不肯接纳,不会损害我国的威严吗?
    应该慢慢地观察事态的演变,等到定局之后再去安抚他们不迟。”
    结果阿里骨果然没有死。
    苏颂在执政时,见哲宗年纪小,每逢大臣有事上奏,都取决于宣仁太后。
    偶尔哲宗有话要说,有时没有人加以应对,只有苏颂在奏报太后后,必定再禀告哲宗;哲宗凡有要事宣读,苏颂必定告诉诸大臣,让他们俯首听命。
    后来哲宗亲政,元祐旧臣都遭贬职,御史周秩想一并弹劾苏颂,哲宗说:“苏颂素明君臣之义,不要轻率议论这位国家的元老。”
    我那迷人又短命的老祖宗:啊这,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想起来了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说妈妈为了帮助别人把自己女儿强行嫁过去了。虽然知道违法且离谱,但是那篇文章真的很好看!
    我寄相思与明月:我的妈呀!我应该看过类似的!
    云中谁寄锦书来:加一!那一篇真的很解气!
    注意看,这个女人叫小美:谁说不是呢,不过说真的,这些真的很好玩儿啊!
    苏玥看着评论区,说:“好啦,下一位是一位比较冷门的发明家,他就是——杜诗!”
    杜诗(?—38年),字君公,河南汲县(今HEN省卫辉市)人,东汉官员,水利学家、发明家。
    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
    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
    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