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139章 督抚施政纲要

时间:2024-03-10作者:凤凰北斗

    承天爵位的事情,在外廷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因为外廷的官员,大多不知道这件事。
    王体乾虽然有心拉几个人帮自己承担压力,却同样知道一旦不小心泄露出去,他可能会首先承受外廷压力。
    所以他做事颇为隐秘,只告诉了几个有可能被封爵的人。
    这些人对承天爵位同样极为动心,在王体乾的提醒下,各个向廉政部门主动申报财产,请求皇帝处置。
    朱由检按之前对王体乾的处置,收缴了他们的浮财,把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留给他们。
    不过,为了防止一些人知道自己的处置办法后耍花招,他还明确规定留下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能高于三成。免得这些人大肆购买田宅,只上交很少浮财。
    这个政策,让朱由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从内廷陆续收获二百多万财产。
    虽然他知道这不是全部,但是相比把李永贞抄家也只收获二十九万,效率要高多了——
    抄家这种事情,实在太考验执行力。中间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分润。
    朱由检没有那么多有能力又清廉的官员执行抄家,更期望他们主动申报,把财产主动献上来。
    对于献上财产的宦官,他也不吝重用,各个加快审查,任命太监职位。
    外廷的官员在知道皇帝的处置办法后,申报财产的积极性也高了点。因为他们知道,皇帝非常的通情达理,自己购置的田宅,很多可以留下来。
    因为这个缘故,外廷也收获了一笔意外之财,再加上罚没附逆官员贵族钱财,勉强解决了陕西欠饷。
    至于其他边军的欠饷,户部是实在没办法解决。朱由检只能先从内库拿出钱,把辽东的欠饷给解决了。免得辽东不稳,威胁京城安全。
    这笔钱要等孙承宗上任时拨付,朱由检先前在听到辽东有欠饷时就有预料。为了支持孙承宗的工作,当然要在他赴任时拨下去。
    如今朝野最关注的,还是朱由检力推的磨勘法。
    在得到黄立极等阉党官员支持后,朝堂上支持磨勘法的声音,逐渐响亮起来。
    被特赐元士出身、声名大噪的钱嘉徵,同样在京城四处鼓吹。认为磨勘法是善政,应该尽快推行。
    讨论磨勘法的人越来越多,磨勘法的优缺点也被很多人提出来。
    优点自然是公平,注重资历的同时,也很注重功绩。甚至有年功的官员,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缺点当然是升官慢,像魏忠贤当政时几年就把一个六七品官员提拔到一二品的事情,以后不可能再出现。
    这个发现,让朝堂上支持磨勘法的官员,变得更多起来。
    因为魏忠贤当政时随意提拔,完全无视以前约定俗成的规矩。朝堂上的官员都有些怕了,认为需要制度规范。
    否则磨勘法被否决,皇帝以后用阉党的前例,把他中意的官员迅速提拔上去,他们还能怎么办?
    到时候磨勘法仍然要推行,只是朝堂上换了一批人。
    这让大臣们觉得,由他们推行磨勘法也不错,能让其他官员难以很快提拔、威胁他们地位。
    在这些大臣的支持下,进士出身的官员,也认识到推行磨勘法的好处。
    尤其是磨勘法推行后,进士的地位会彻底确立。非进士出身的官员,不可能威胁到他们——
    除非这些人被特赐元士出身,磨勘期和进士一样。
    但是特赐元士出身名额有限,最多也就是进士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可能威胁到进士。
    之前的三途并用,彻底变成进士为尊。
    有人不禁要问了,现在的官员不就以进士为尊吗?这样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当然是有!
    现在的官员以进士为尊,却并没有限制举贡、吏员出身的官员成为高官。
    进士为尊是进士争取来的地位,并没有完全用制度定下来。
    磨勘法推行之后,进士磨勘期四年,非进士磨勘期六年,差距非常明显。进士作为文官主体的制度,能够彻底定下来。举贡、吏员出身,再无法威胁进士。
    说白了,皇帝是用磨勘法这个制度,承认进士争取来的地位。
    所以进士出身的官员,越来越支持磨勘法。
    在京城的举人、国子监的贡生,自然是反对磨勘法的居多。
    但是这些人越反对,进士就越支持。因为他们认识到,举贡出身的官员,仍然有心威胁进士地位。
    纷纷攘攘之中,推行磨勘法最需要的吏部,终于站了出来。
    十一月十三日,常朝。
    吏部尚书房壮丽,条议铨政四事:
    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官员升迁论俸宜定、抚按之举劾宜严、人才之录用宜公。
    句句没有提磨勘法,却又句句都在说磨勘法,显出他的态度。
    朱由检大喜过望,当即就赞扬道:
    “房卿说得好啊,当真是老成谋国之言!”
    抓住这个机会大肆阐发,朱由检向群臣道:
    “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这点说得很好!”
    “如今很多督抚一年不到就被迁转其它官职,连地方都来不及熟悉,怎么能处理好事务呢?”
    “以后总督、巡抚廷推时,让他们先写出施政纲要,大臣根据他们的施政纲要,廷推出合适人选。”
    “然后给他们三年时间,实施这个纲要。”
    提出了施政纲要这个制度,朱由检道:
    “三年任满之后,按督抚提出的施政纲要,对他们进行考核,决定相应黜陟。”
    “房卿这个督抚久任提议,朕就当廷批了。”
    “以后督抚廷推,就按这个办法!”
    乘机改变了督抚廷推办法,群臣交头接耳,谈论改变好坏。
    兵部尚书袁可立道:
    “陛下此法甚好,但对外地官员却有些不公平。”
    “他们不在朝廷,如何能把施政纲要及时写出来传到朝廷?”
    “难道廷推的时候,都廷推在京城的大臣?”
    这是一个问题,大明现在的通信条件,远远比不上后世。
    外地官员得到消息、再把施政纲要写出来传到朝廷,近的需要十几天,远的需要三个月——
    这么长时间过去,黄花菜都凉了,还谈什么廷推!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一月)
    吏部尚书房壮丽条议铨政四事:
    一督抚方面之久任宜行、
    一官员升迁论俸宜定、
    一抚按之举劾宜严、
    一人才之录用宜公。
    俱如议行。
    (本章完)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