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291章 好事

时间:2024-01-23作者:春天里的暖阳

    “啥事嘛还专门回来一趟?打个电报就行了,浪费那车费干啥。”老人家总是这么节俭,算得到位。
    “婆,是好事情。我给村里谋了个挣饭吃的活,得回来才能说的清楚。”李文笑呵呵的解释道。
    傍晚下工后,李文把手工艺品的事和李德佑两兄弟说了下,两人也很兴奋。
    绑笤帚,编东西他们这些农民就没有几家不会的。
    尤其是笤帚,三星村基本家家都会绑。每年村里收完高粱,分下的高粱秸秆全被社员分了绑成笤帚,然后换一些生活用品。
    以前在大集上可以卖,现在投机倒把抓的严了,不能随意买卖了。虽然去大集也能卖,不过要开自产自销证明,农民都怕事,基本都卖给了供销社。
    李德佑两兄弟也是绑笤帚的一把好手,两兄弟每次放工回家还能绑两把笤帚,下雨天更是能绑十一二把。
    和父亲说着说着,李文就想起了前世自己小的时候。
    前世小时候村里十户有五六户都在绑笤帚,剩下的要么是懒汉,要么出去打工了。
    前世李文的爷爷,那真是没日没夜的绑笤帚。村里高粱杆不够了,就叫拖拉机去山里收。
    李文还听老爷子讲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那时候绑笤帚没秸秆了就拉着板车,一路上百公里要着饭去深山里买高粱杆。
    【那时候不叫买,叫搞。】
    老爷子说,村里很多人家的砖瓦房都是通过绑笤帚挣来的。
    确实,那时候的笤帚是真值钱,也耐用。
    前世小时候老爷子经常带着李文去县城卖笤帚,后座驮着几十把笤帚,大梁坐着李文。
    应该是九十年代吧!那时候李李文才五六岁,跟着老爷子走街串巷卖笤帚,大的笤帚一把六块,小的两块,一块五。
    卖完笤帚,老爷子就带着李文去车站旁的豆腐脑摊位吃两碗五毛钱的豆腐。
    那滋味,李文想想就美。即使现在他重生了也忘不了,吃完还要用馒头擦碗的。
    零几年一把大笤帚最高卖到了二十多块,那真是挣钱啊!不过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随着工业的发展,单元楼的普及,传统的院子越来越少,手工笤帚逐渐被工业塑料扫把所取代,而且还便宜。
    前世李文回村已经看不见绑笤帚的了,听家里老爷子说村里只有一两家坚持在绑。
    【写到这了,小弟冒昧问一下,谁小时候上学没被笤帚疙瘩打过,没有的请举手。】
    李文的思绪不由得跑到天上去了,直到李德佑叫喊,李文回过神来。
    “你这娃,瓷马二愣的,想啥呢?叫你几声都不答声。”李德佑骂道。
    “嘿嘿!我刚才想事情走神了,爸你刚才说啥。”李文挠了挠脑袋,笑着问道。
    “你刚才说这事是大事,得跟你书记爷商量一下。走,赶紧走。”李德佑拉着李文就往外走。
    “老五,你这会儿去,咱叔他们正吃饭呢!不行先把饭一吃再跟娃过去?”做好饭的王春梅站在厨房门口喊道。
    “妈,你跟我婆他们先吃,我们回来再吃吧!”此时,李德佑已经背着手走出去了,后面的李文笑着回道。
    “犟怂!”王春梅甩了甩脱下来的围裙骂道。
    “叔,在家不?”李德佑大喊着推开了半掩着的木头门。
    “德佑、德才,还有小文,你们几个来了。快过来吃饭,你婶熬的糊涂,美的很。”老爷子笑着招呼道。
    此时李俊才一大家正在前门厅吃饭,平辈、晚辈看见几人进来纷纷站起来打招呼。
    “叔,我们就不吃了。你赶紧吃,吃完文子娃给你说个事。”李德佑找了一张板凳,直接坐在院子乘凉。
    不到三分钟,老爷子和几个儿子咕噜噜的喝完稀饭,提着凳子走到了院子。
    “爷、叔,大家抽烟。”李文站起身笑着散了一圈烟。
    “怎么,文娃子想说个啥事?得是说下对象了,准备定亲的事。”李俊才笑着开口。
    “额!”
    李文直接噎住了。
    “那么有,是其他事,这怂娃主意正的,非要自己谈对象,不让介绍。”李德佑白了李文一眼,笑着说道。
    “哦!那是啥事?”李俊才笑着看向李文。
    李文也没有打马虎眼,把自己争取到活的事情,给李俊才几人又重新说了一遍。
    “哎呀呀!”
    “这是好事么,文娃子,你可真是咱们三星村的好娃。这事包在爷身上,明天我就开大会通知下去。
    咱这秸秆做的笤帚如果能卖到国外挣外国人的钱,实在是好了。”老爷子兴奋的直拍大腿。
    “爷,这几天你们抽空去山里亲戚家多收些他们囤的高粱杆,咱家先不等通知了,直接绑。”李文直接说道。
    “小文,你刚说了,距离通知结果出来还有一个月呢么。
    咱家先绑,到时万一不收了咋办?”李俊才的二儿子李德军疑惑的问道。
    “等结果出来就来不及了,距离秋季广交会召开就剩下四个月时间了。咱家做个表率,先行动起来。
    爷,明天大队通知下去,让大家先练习研究一下手艺,毕竟出口不能像咱现在这样粗糙。
    出口的东西,要弄的漂亮一些。笤帚粗细要均匀,秸秆也不要有烂的,最好用线绳把笤帚头也编一下,这样更美观漂亮。
    我这边也联系了一个渠道,他们一把笤帚给五毛钱。万一上面不收了,咱村绑的笤帚我五毛钱全收了。”李文笑着解释。
    “这还有说的啥嘛,横竖都有保障。一把笤帚居然能卖到五毛钱,这是天大的价钱了。啥都不说了,干了。”几人同时大笑,拍起了大腿。
    第二天,李俊才把这件事情通知了下去。惹得正在夏收的社员纷纷激动不已,干活更卖力了,恨不得马上干完活,回家绑笤帚。
    为了能够做出更好的笤帚和编制品,每到晚上,大队部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讨论。
    村里甚至还拿出珍藏的布票,从县里的供销社买来了李文说的棉线绳子,奢侈的用到了笤帚上。
    “这笤帚齐整,用绳子绑着一束一束的,结实又漂亮。”众人围着几个已经做好的笤帚纷纷议论着。
    孙连赢这边也是动作飞快,老爷子前脚刚退休,他后脚就从供销社副总经理调到了商业厅。
    孙连赢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垫和手工艺品,单位领导听到这玩意也能挣外汇,眼冒金光直接拍板同意。
    还让孙连赢不要有心理负担,大胆去尝试,只要能搞到外汇,一切都值得。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