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609章 详细了解产业基地

时间:2024-01-14作者:烂西瓜

    在大多数村民眼里,张国全是一个从土根直接跨越到矿长的领导者。
    这些年所接触的,也都是在管理层方面。
    领导者都是这样,常常说些鼓励人心的话。
    话谁都会说,可人跟人说出来,起到的效果却天差地别。
    有人说的话,词不达意,容易跑偏,有人说的话,过于飘浮,让人摸不着边。
    张国全不一样,从现实出发,三两句话,便把村民的积极性带动起来,这是人的本事。
    而今天这个大会,把所有人召集起来,可不单单是为了鼓舞人心的。
    产业基地现在就是他张国全的家底,说实话,黄永康把产业基地视为毒瘤,是没有错的。
    和张国全还不一样,黄永康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人。
    从商人的角度看,产业基地回报低,过于散乱,无法集中人力,财力去正规化管理,因为项目类型太多了。
    有烧砖的,养猪的,生产螺丝的五金厂,还有果树,从建筑到养殖,从五金到果蔬,如此复杂的跨产业,会造成精力过于耗费。
    矿场不可能专门派人去梳理这些产业,因为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所以要切掉。
    这是黄永康从他多年从商的角度,来分析的。
    张国全还在任职矿长期间,不是没有想过,随便拎出来一个产业,都足够人研究一辈子,隔行如隔山嘛。
    偏偏一下子,投了这么多产业。
    那时候的想法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尽量多设几个产业,让杨家庄每一户村民都能有机会参与进去。
    比如砖厂,有的能吃苦,愿意干,但不见得其他人就愿意了,再比如养猪,年轻人做不来,嫌臭不说,拌饲料都不懂,还真得上了年纪的来干。
    每一家的情况,每一个人的年纪,都不一样,所以最后造成产业多样化的原因。
    不说每一个产业都能做到最强吧,但至少吃饱饭没问题,农闲之余,又能给家里挣一笔外快。
    从那时候看,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不求最好,只求吃饱。
    但现在不一样了,张国全决心对产业基地进行整合。
    他誓要让产业基地在泥泞中开出花朵。
    首先要对产业基地的各个项目,有详细的了解,也是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
    五金厂区大,有一片大院,很适合用作大型开会。
    等所有人都到齐了,乌泱泱的站在那,张国全才发现,产业基地竟有这么多张嘴需要吃饭。
    分散到每个产业项目上,还显现不出来,聚集在一块,人可真多啊。
    矿场投资期间,村民们很是积极,为了保证每一户村民都能分到一杯羹,原先是按照一户出一人的选择,来参与到产业基地。
    如今失去了矿场这棵大树的庇护,变成了自负盈亏,想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领到工资,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以前张国全还不觉着,那时有矿场托底,现在要靠他们自己了,他感受到了困难和压力。
    大家伙都在眼巴巴的看着他,这个时候,他没理由退缩。
    “郑老叔,砖厂一直由你负责,你先说说砖厂的情况,我要详细的数据。”
    郑老叔砸吧了一口烟:“技术这一块,我一直把关,已经很成熟了,至于销路嘛,目前主要依赖附近村庄。”
    “销路的话,先暂时不讨论,我们目前要做的,是要把基础打好,现在砖厂多少人?”
    张国全比较关心砖厂,在所有项目里,见钱最快,规模已经起来的,只有砖厂了。
    郑老叔略微想了一下:“还是按照你之前的意思,刚开始只有三十人,后期砖厂扩大,又增加了瓦厂,人数翻了翻,共有六十五人,不敢再多了。”
    砖厂的效益几乎是固定的,增也增不太多,少也少不哪去,人员再多的话,砖厂便吃不消了。
    张国全又问:“每个人每个月,大概能拿到多少工钱?”
    郑老叔又抽了两口烟,低着头陷入沉思,他是在计算。
    过了半晌,才缓缓说道:“不好说咧,有个别月份,每人能拿到一二百,大部分月份,也就在五六十,七八十的样子。”
    更低的,郑老叔还没有说。
    像上次镇上养殖场那样,要那么多红砖的情况,平时根本不常见。
    哪有那么多大厂子要建,大都是家里娶媳妇,盖自建房的居多,几间房的用砖量,自然不能跟大厂区相比。
    再加上后期砖厂人员增多,每人均摊下来,肯定会变少。
    唯一的好处,是没那么累了。
    给养殖场烧红砖那次,每个人倒是拿到了将近五百块钱,从开窑以来,唯一的一次。
    可那是因为人员少,只有十几个人,黑天白天不停的干,照那样干,是要累死人的。
    总的来说,砖厂现在是既轻松,又能挣到钱。
    砖厂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瓦厂算是砖厂的一部分,平时都是统称砖厂了,张国全对此心里有了大概。
    接下来是养猪场,说起养猪场,就不得不提起镇上养殖场的肖厂长,当初为了抵砖厂的钱,拿了人家一百头小猪仔。
    原先计划,矿场为了少投入一部分资金,好转投其它项目,由养猪场后期卖了钱,再把之前抵扣的工钱,返还给砖厂。
    当然,现在不需要返还了,所有的产业都已归为张国全所有,他也不会让砖厂吃亏,之前的钱还是要给的,后期会进行统一调剂。
    哪个项目挣到钱了,都会从中抽调出来,先行返还给砖厂,再或者抵扣工资,怎么都行,这就是脱离矿场,归为个人的优势。
    反正都是他张国全的产业,这个项目不挣钱,可以从另一个项目进行补贴,增加了灵活变动。
    养猪场不容忽视,剩下的六十多头猪仔长成个了,还有几头老母猪,成了不小的规模。
    猪这东西得慢慢来,不是说,今天生了小猪仔,明天就能拿出去卖了,回报上慢了点,但一旦形成规模,绝对是最容易挣钱的产业。
    养猪场目前由十几个六七十岁的,带着二十几个三四十岁的在干,特别年轻的,不大爱往养猪场来,累倒其次,主要又脏又臭,年轻的更情愿去五金厂,干干净净的。
    再就是养鸡场,规模不大,不到二百只鸡,主要以贩卖鸡蛋为主,由二十几个妇女在管理,五六个汉子拉鸡粪卖钱。
    鱼塘是五个人承包,果树就多了,家家户户都领了,到时候统一卖钱。
    鱼塘和果树生长周期很长,回报率也低,纯粹就是为了多些利用率,就像鱼塘是砖厂用泥时,挖出的大坑,直接后期改建的。
    果树是家里或者地头上有空地的,栽上那么几棵,卖不卖钱不重要,结了果,自家孩子也能吃。
    最后一个五金厂,是张国全最看重的。
    发展好了,五金厂会超越这些所有的产业,而且,光是来五金厂的村民就有将近百十号人,张国全第一感觉是人员太多了。
    那么大的矿场,也才不到两百号人。
    以现在五金厂的规模,根本支撑不了这么多村民。
    那时,他因为矿场没有订单,而焦头烂额,再后面又遇到隔离审查,弄得心力交瘁,一直没有时间过问五金厂,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
    先不说人员数量的问题,据柱子兄弟俩交代,五金厂目前只能往外销售日常用的洋钉和大头钉。
    五金厂采用的是老式机床,后期研究捣鼓了一番,螺丝倒是能生产出来,可往市场供应的供货商,不认可杨家庄五金厂的螺丝。
    螺丝属于高精密的东西,你一个乡下的小作坊,先不说能不能生产出来了,就是能生产出来,人家也不敢要你的。
    五金厂现在的主要业务就是生产铁钉子,利润很低,琐碎事倒很多。
    柱子兄弟俩极其懊恼,他们想简单了,以为只要生产出来,就能挣大钱。
    哪怕柱子再能言善辩,往外跑了好几家大的采购商,都表示不要杨家庄小作坊出来的螺丝,小铁钉倒是可以要,那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
    所以五金厂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设备落后的事,再差的东西它也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销路没办法打开。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