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414章:大明九剑

时间:2024-01-13作者:执笔见春秋

    放弃殿试这么大胆子。
    是瞧不起陛下吗。
    要知道殿试的主考,可是当今陛下。
    有些事情,可不是你说想不去就不去的。
    “真是寻死,若要追究下来,当算得上欺君之罪吧。”
    “也不一定,毕竟他可是为了考取军事学院,太孙殿下应该会庇佑他吧。”
    “这可说不准,且到时候看吧。”
    关于他的议论,很多人还是嗤之以鼻,放着堂皇大道不走,去从什么军呢。
    毕竟这年头,官人老爷才叫过得舒坦。
    “刘兄,你且听听,哪个不是说你,要我说,何必冒这般风险呢。”
    某处酒楼,一书生打扮的男子,向对面一魁梧大汉苦口婆心的说道。
    这魁梧大汉,正是刘不易。
    刘三吾的徒弟,朱英开办学堂的老师。
    “你不懂,若是你也见过玄甲卫的威风,自然就明白我所追求之事了。”
    “主政一方固然不错,可纵马天下,岂不快哉。”
    “当今世道,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汹涌,给我一番大世之感,想要加入其中,唯有弃笔从戎。”
    刘不易郑重说道。
    “刘兄,你,诶。”
    “既然刘兄已然作了决定,那我就不多劝了,不过目前的问题,陛下那边,刘兄该如何交待。”
    “真要一个不好,那就大祸临头了。”
    听着同窗的担忧,刘不易神秘一笑:“别忘记了,我可是在太孙殿下的群英商会所办学堂教书。”
    一听这话,男子顿时就反应过来:“好你个刘不易,城府深得很。”
    “今晚的秦淮夜游,定要刘兄做东了。”
    刘不易哈哈一笑:“小事尔。”
    .....
    坤宁宫中,听完宋忠传来的消息,朱英微微点头。
    因叶月清已然成为太孙妃,自然很多事情就不好亲自出面了。
    左右一选,最后就让宋忠领了这个职位。
    情报的主要负责,还是在张伯这边,宋忠相当于传话筒。
    很明显,关于刘不易的事情,也是在朱英的安排之下。
    这并非说是强迫,反而这个事情,是张伯那边推送过来。
    刘不易是自己提出,想要入军事学院。
    碰巧春闱,也算是一手好牌了。
    至于老爷子那边,说实话,老爷子对于科举都没啥重视感。
    要不是朱英提出,怕是今年这春闺大考,都不见得有。
    历史上再度开启科举,也是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前面在十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停办了。
    所以有些事情在上层面看来,根本就不是问题所在。
    “大明九剑如何了。”
    朱英沉声问道。
    军事学院非常重要,可在同一时间设下的大明九剑,更是大明未来数百年的希望。
    宋忠立即躬身道:“回禀殿下,九座学府正在加紧建设中,有望于三个月后,便可安排学子入学。”
    “臣已经安排锦衣卫,自大明各地寻找人才,张伯那边,也在奋力寻找。”
    朱英点点头。
    所谓大明九剑,便是以京师为中心,设立的九座学府。
    在这九座学府中,并不教授四书五经,也不是从官打仗。
    而是天文,术算,火药,工业,医学等一系列远超时代的研究。
    诚然,或许朱英一辈子,这九座学府都不见得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但是,这就是不开设的原因了吗?
    华夏之积累,博大精深,哪怕是在朱英后世,亦是有难以想象的作用。
    用个常见的东西,历法。
    后世之人,普遍使用阳历,也就是所谓的太阳历,格里高利历,西历。
    农历用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后世很多大城市中,都已经消亡,唯独乡村里还有一席之地。
    很多老人,更是只用农历,不谈西历。
    农历跟西历不同,西历来源,主要是地球跟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
    而农历,不仅是地球跟太阳,同时还有着地球与之月亮的联系。
    所以农历的准确定位,应该是阴阳合历。
    农历有多么的形象?
    当你看到天上的月亮圆了,诶,十五到了。
    当你看到月亮只有一点点,那就是月初。
    上玄月,下玄月,单单一眼,就能清晰的认出来。
    这是农历跟月亮的关联。
    而农历跟太阳的关联,就更加清晰明了。
    二十四节气。
    什么节气一到,什么现象就会跟着发生。
    如大水之后必有大疫,大雪瑞丰年,大旱之后必有大震。
    过了立秋,天气立马转凉。
    这些统统归于农历之中,即便在后世,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而最厉害的,还不止这些,二十四节气最大的用处,就是对于农业的指导。
    哪怕是大字不识的百姓,对于二十四节气也了如指掌。
    后世中,一些乡村里,许多老人也不识字,却对二十四节气倒背如流,清晰明了。
    九府之中,还有对天文的研究。
    很难想象,在现在这个时代,研究天文干嘛?
    还不如先造望远镜呢,没有天文望远镜,怎么去研究天文星体。
    然而,后世之中,于十八世纪前,所有跟天文星体有关的一切研究,全在华夏,唯有华夏。
    华夏先祖,甘得,石申。
    此二位,春秋战国时期之人,仅仅凭借肉眼观测,便编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而在甘石星经中,共计收纳了恒星行星各类星体一千四百六十四颗。
    在甘石星经里,还有一项最为伟大的发现,那就是太阳系八百恒星,到朱英离开前,总计有一百二十一颗被精准定位,确认无误。
    这已经不是说,单凭肉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了。
    其中的奥妙说来难,也不难,那便是有些玄乎的紫微斗数等华夏特有之术算。
    经过不断的推算,而后计算出来。
    至于一百二十一颗之外的,并非是错误,是朱英在后世的时候,天文望远镜还看不到,自然无法被证实。
    只是说能看到的,也就这些了,无一错漏。
    对于朱英来说,石申的认识,便就是在月球背面的命名。
    是以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命令各类山体。
    而石申山,就是最大的环形山。
    便也是因为这些,朱英才生出继往开来的想法。
    华夏的文学,不能被埋没。
    对于目前来说,能够快速上路的,或许只有中医了。
    明初的中医没有经受太大的打击,蒙元鄙视汉人,但对于大夫,一向很是敬重。
    因为都知道,关键时候,大夫是真的能救命的。
    就目前全世界来说,中医医术,就是世界巅峰的顶尖医术。
    朱英要做的,就是让他更为源远流长起来。
    这,就是大明九剑,国之基石。
    再怎么花费看重,都不为过。
    ......
    大明的内政,在不断的创新,改良。
    而边疆,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自从辽东沃土的事情传出,草原上得到消息的势力,开始纷纷朝着辽东聚集。
    “大哥,你说这明朝,该不会是骗咱们的吧,那等苦寒之地,真有这么好?”
    草原上东迁的一个部族中,一名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人,朝着旁边的大哥问道。
    被问话的大哥回道:“肯定不会骗人的,你没听可汗说吗,这个事情所有大明的百姓都知道了,咱们草原上的可汗们,也都知道了。”
    “现在大伙都往那边赶呢,等到了那里,咱们再也不用挨饿了,有着吃不完的粮食。”
    听到大哥的回答,先前问话的蒙古汉子开心的笑着。
    他已经开始想象过好日子的场景了。
    在大明百姓的心中,蒙古人代表的是凶残,然而真实的蒙古人,实际上很少有可以吃个饱饭的。
    吃了上顿没下顿,才是蒙古汉子的真实写照。
    大部族还好,有着足够的牛羊,占据肥沃的草原。
    小部族就只能四处迁徙,还要避开大族的地盘,过得相当凄惨。
    而最近,草原上都在传,辽东那里有着最为肥沃的土地,庄家种下去,就能长出吃不完的粮食,再多的人去哪里,都能够吃上饱,甚至可以把人撑死。
    似乎有些离谱的流言,却真的有很多部族听到后,开始举族迁徙。
    此刻,一个偌大的草原部族中,一些商人正在接受询问。
    “你们背后的人,是大明的太孙,未来大明朝的皇帝陛下,这样的好事,他会告诉所有人,而不是隐瞒起来吗。”
    “你们要是胆敢骗我,我就把你们全部杀了,头颅用来盛酒。”
    一位可汗,对着下面十多个被绑起来的商人凶恶的说道。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