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1520章 理学之论(第二更)

时间:2024-01-07作者:画凌烟

    仁和礼的概念,是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要仁?
    也许在很久很久之前,某一位学者发现大家都在打仗,搞得所有人都种不了地,没粮食吃,饿死了很多人。
    于是这个学者就提出来一个概念:别打了,相互友善,一起种地,大家都有饭吃,君王就可以垂拱而治了,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仁的出现的前提是相互打仗,相互厮杀。
    而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对待别人仁爱,可以收获别人的友善,这依然是个人的一种自保行为。
    可是是不是我很仁爱,对方就一定友善呢?
    显然不是。
    既然有多样性和特殊性,谈什么普遍性呢?
    普遍性是什么?
    人是自利的,人是怕死的,这是所有生物都具备的,这是生物在地球上长期生存,为了活下来而进化出来的。
    言简意赅:基因就是自利的。
    如果基因不具备自利性,早就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了。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要靠后天培养、教育。
    话说回来了,朱熹干了什么,为什么被后世许多人骂?
    他说:行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
    通俗来讲就是仁是先天道德,是出生就有的,且在人们心中永远不变的。
    就跟老子说,道是原本就存在的,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样。
    朱熹将儒家的学说,以道家的形势解释了出来。
    道家本身是在说天地之间有客观规律。
    这玩意儿就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一般人去读道家,读着读着就变成了一门故作高深的玄学。
    于是,朱熹也把从实践中得来的淳朴儒学,搞成了玄学。
    不是客观规律,你非要说客观规律,这不就是极端唯心了么?
    以至于明代的士大夫普通认为,仁德是先天性的,是与生俱来的,是客观规律,是不变的。
    如果有人不仁,那就不配为人了。
    礼、义、智、信也是如此。
    可现实情况就是,不仁不义不讲礼不明智,且无信之人,不但没有变成猪狗,反而会相比其他人能轻松获得更多资源。
    理学信念与实际情况相矛盾,儒生们又都是杠精脑袋,非要认为不仁不义就不是人。
    于是最后,儒生们只能不断打嘴炮,变成了虚空打靶,越来越脱实向虚。
    但儒生们有一部分人,又是机会主义者,高举理学大旗的同时,快速按照人的本性来谋取私利。
    搞出了一大堆的伪君子。
    所以才说朱熹的学说被发扬之后,儒学就成了教条,强行扭曲了人格。
    而赵宁所说的道,核心只有一条: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如果将这个理念,都注入到大宋子民的内心深处,就算朱熹天天拿着传单满街去发,有用么?
    既然赵官家对朱熹没兴趣,高俅也觉得索然无味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朱熹在汴京城可谓是搅动风云。
    一时间儒生们狂欢。
    到了七月,朱熹提出了一个原本就在争议关口的理念:朝廷当以先贤圣哲之学而治天下,存天理而灭人欲。
    随后,朱熹在汴河之畔的汴京园林讲学,阐述了他对圣学的理解。
    据说讲完之后,全场欢呼,甚至有人热泪盈眶。
    他们认为如果当今官家采用朱熹之言论,天下必能长治久安。
    又是一个傍晚,赵宁带着赵瑾、赵瑜、赵淳,在打马球。
    等中途歇息的时候,赵瑾突然问道:“爹爹,孩儿有一事不解。”
    赵宁脱下外衫,用水洗了一把脸,问道:“何事?”
    “孩儿听闻最近汴京来了个朱熹,许多人都在称赞他,还有人说朝廷若是采用他的学说治国,可天下永久太平,爹爹为何不派人去找他呢?”
    “你认为他的学说如何?”
    “乍一听,有些道理。”
    赵宁笑了,说道:“这个乍一听,用得好。”
    所有的歪理邪说,能蛊惑人心,都存在着乍一听的感觉。
    “爹爹既然不认同他的说法,为何不派人把他抓起来,还让他在民间到处乱说?”
    “尊重客观规律。”赵宁说道。
    “抓他,就不是客观规律?”
    “他又没犯法。”赵宁又说道,“这世间,是多样性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里面组成的,如果因为他发表不同却没有违法的言论,就把他抓起来,那以后有一个人发表真正对国家有利的言论,而宰相不认同,是不是也要抓起来呢?”
    “既然是对国家有利的言论,为何要抓起来呢?”
    赵宁觉得赵瑾这家伙在明知故问,他的心思多得很,他难道不知道?
    “是否对国家有利,是可以打扮的,大唐的海纳百川,我大宋难道就不能有?都是泱泱华夏!”
    赵瑜也凑过来问道:“若是他影响了其他人,怎么办?”
    “那些都是能直击人心深处不可告人之处的妄言。”赵宁淡淡说道,“只需要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是要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的,这是人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如果将这些作为最高准则,那毫无才干的人,可以信手拈来地将这些作为武器攻击他人。”
    说话的却是五皇子赵淳。
    “什么样的人最喜欢这种学说呢?”赵淳笑了笑,晚霞中,那笑容格外亲切,“没有任何真才实学的人,所以,用他的学说治国,那将是灾难的开始。”
    赵瑾和赵瑜被赵淳的这话,惊得愣住了。
    这和他们以前认识的淳哥儿好像不是一个人了一样。
    赵淳却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自顾自的说道:“这种毫无建树的学说,不需要朝廷去干预,在如此大势之下,本身就是弱者,弱者出局,是自然规律。”
    听到这些话,赵宁却若有所思起来。
    等用完膳的时候,他突然对王怀吉说道:“明日召见朱熹来见朕。”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