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410章 大宋朝的教育体制(第三更)

时间:2024-01-07作者:画凌烟

    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赵宁就醒了。
    王怀吉给他安排了简单的早膳,今日有早朝。
    听政完后,赵官家回了文德殿。
    赵鼎从西北回来了,宰执皆在文德殿内。
    赵鼎汇报了与西夏人谈判的全过程。
    对于这个进度,赵宁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朝中还有人建议提出让西夏人赔战马的要求。
    那基本上是在添乱,第六次宋夏之战结束后的谈判,是宋夏双方一次空前默契的停战,而不是大宋一方碾压式的胜利。
    所以并不是什么要求西夏人都会答应的。
    而现在对于赵宁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时间,交钞早日在西北边境推行,西北的财政压力就早日得到舒缓。
    “恩荫改制如何了?”
    赵鼎说道:“回禀陛下,恩荫改制的策论,从直接恩荫官位,改成可以推荐女子入东京大学读书,若是在卒业考试中合格者,可推荐地方为官,此为政事堂多方商议结论。”
    赵宁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好办法。
    说到底,恩荫制的本质是为了拉拢权贵阶层,稳固权力架构。
    它的作用肯定是有的,但它的弊端却更大。
    如果一刀切的将恩荫制直接废掉,而没有新的“权限”给到他们,必然会引起极其广泛的剧烈反弹。
    如果是可以引荐到东京大学读书,这事就好办了不少。
    因为按照东京大学的制度,任何一个学生卒业的时候都要参与考试,不合格者是不能卒业的,连续三次不合格,就要被强令退学。
    只要这一关把控得好,就能过滤掉那些不学无术的。
    赵宁说道:“若是如此,倒也可行,不过东京大学要扩招,要把控好农家子弟和官宦子弟的数额,官宦恩荫只能占一小部分。”
    而且只能是权宜之计,是废除恩荫制的过度手段,肯定不能形成新学里的特权阶层。
    许翰说道:“陛下,臣倒是觉得,可以在四京分别开设大学了,现在大学的教材也逐渐完善,从去年各地政绩汇报来看,监镇官在地方上起到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康王在京东路推行的新农田管理,也立竿见影,这些都离不开监镇官。”
    “大宋需要新的人才。”
    蔡懋说道:“陛下,我大宋地方本身就有官学,何不直接将新学教程编入地方官学中,如此也可尽快扩增人才。”
    大宋朝的教学体制,可能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完善的了。
    大宋地方官学是从仁宗庆历四年开始设立的。
    诸州府军监设立官学,学生如果在200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宋徽宗崇宁元年撤销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学生名额没有详细规定,只在崇宁三年明确:增县学子弟员,大县50人、中县40人、小县30人。
    每州县教学人员称之为教授。
    而且地方上还有专门主管教育的行政衙门,提举学事司。
    提举学事每年前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甚至在王安石变法中,还推行了“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便是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在一定年制及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
    内舍生得升入上舍。
    最后经过考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
    哲宗元符二年通令诸州行“三舍法”,考选、升补,悉如太学。
    崇宁元年规定由县学生选考升入州学,由州学生可贡入太学,每年许上舍1人,内舍2人。
    最后,还划拨学田,保障经费。
    宋朝四大书院,都是地方学校。
    蔡懋继续说道:“目前东京大学与地方官员不同之处在于教程,若是直接加入教程,可事半功倍。”
    许翰则反对道:“不可,目前地方官学教授大多只读儒家经典,他们如何授业农学、工学?”
    蔡懋说道:“可以再从各地聘请相关人员,东京大学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编入地方教学。”
    赵鼎说道:“忽然整改地方官学,恐有不妥,不如新在四京设置大学,此后逐步完善。”
    赵宁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不是建立学校这么简单。
    这件事其实是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角逐。
    蔡懋这货明显带着私心,若是按照他的办法来,必然在各地引起儒生强烈对抗,导致新学受阻,甚至引发双方尖锐矛盾。
    现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继续允许传统儒学存在,另外设置新学。
    对付儒生,也不能只是提着刀子杀。
    宋代的许多儒生都还是很不错的,积极进取,有气节有担当。
    例如陈东这些人都是儒生。
    他们只是缺了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需要一边实践一边学的。
    “许卿,在其余三京设立大学一事,就交给你跟李若水去安排吧。”
    “臣领旨。”
    “朕还打算在杭州单独再设立一个学校,广招民间志士,专门培养航海人才,诸位以为如何?”
    许翰说道:“我朝虽然与海外商贸频繁,但海外毕竟是荒野之地,臣听闻,海上常年有狂风巨浪,致使人货皆亡,恐怕……”
    赵宁说道:“此事朕已经打听过,民间有不少对出海熟悉之人,可以招募他们入学,汇编教材,培养一批专业人士,只要我们不断踏出去,便可不断积累,不断探索。”
    “实践出真理。”
    众人一时间却不知如何反驳赵官家这话了。
    “国朝用度与日俱增,海外商贸颇丰,不可不察。”
    “陛下圣明。”
    “如此说来,便这样定了,杭州海事大学,朕另外安排人去办,届时让他与诸位协商。”
    “是。”
    “对了,荆湖北路如何了?”赵宁突然问道。
    何栗说道:“唐恪前日还写了札子到政事堂,在荆湖北路发现了一些铁矿。”
    “朕还听说福建也有铁矿?”
    “是的,也上报上来了,不过说民间有诸多人私自开采,甚至铸造刀剑。”
    赵宁沉思片刻,说道:“此事关乎军备,盯紧一些。”
    何栗说道:“是!”
    张叔夜出列道:“长安军政大学申请审批,请陛下过目。”
    赵宁倒是看得仔细,看完后直接批了。
    “李彦仙他们到京师了吗?”
    “昨日下午刚到。”
    “宣入宫,朕要见他们。”
    新的一批将领终于冒头了。
    一旦财政宽裕,军备精良,就要主动扩张了。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