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396章 对西洋人下手

时间:2024-01-05作者:爱吃糖醋松果鱼的猫

    船队发出的奏折几经辗转送来了京城,护航的水军将领和鸿胪寺的官员详细地描述了如今南洋的形势。
    皇帝看到西洋各国都在南洋占地盘抢资源时就有些坐不住了,这和他从前知道的差得太远了。
    想想从前那些来京城传教的人给他描绘的大海:茫茫大海一望无际、风急浪高,他们来时乘坐的破烂海船飘在海上和一片树叶差不多,几次被风浪掀翻,每次出海航行的人十不存一。
    而海上这么危险,他们冒险远航的原因是他们国家贫困,实在生活不下去,只能冒险出海,以求绝处逢生,所以他们来到富足的宣朝后都不想回去,向宣朝官府申请了长期居住权。
    而据他们说,西洋那地方面积不大,却分成了十数个小国,每个国家都面积狭小,大多不如宣朝的一个省大,而且十分贫困,百姓们吃的都是掺麦皮的黑面包,贵族们也只是吃白面包,加一些煎牛肉和水煮土豆。
    他们的国王甚至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更不像宣朝皇家拥有这么多风格各异的皇家园林;他们的国王住的是阴暗狭小的城堡,有两座庄园也都是成片的绿地植物,没多少建筑。甚至于他们的国王穷得只有王后一个媳妇,连个妃妾都没有。
    最初皇帝听西洋人这么说时还以为他们是自谦搏同情,也没当回事,后来各国来的人都这么说皇帝就信了,还有些洋洋得意,偏远小国就是偏远小国,天朝大国的富足他们望尘莫及。
    结果船队的探查结果告诉了皇帝:那些西洋人就是把皇帝当成傻子忽悠呢,他们出海不是被逼无奈,而是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武器来掠夺资源的,那么多的黄金和物资运回他们国内,他们国家怎么可能贫困!
    “传旨,着几位王爷、两位丞相和各部大员来养心殿议事!”皇帝将奏折重重地扔在了桌上,一群宵小都来到家门前烧杀抢掠了,绝不能等闲视之!
    等众人来了养心殿,皇帝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惩治那些愚弄他的人,“刑部尚书,把聚胡巷那些西洋人都抓起来,严刑拷打,问问他们来我宣朝究竟有何目的!”
    鸿胪寺卿洪大人急忙站出来劝道:“还请陛下三思,没有切实的罪名就拘押旅居我朝的西洋人只怕会引发外交矛盾。”
    洪大人不想惹皇帝生气,可职责所在他也不能不说话,这些旅居京城的西洋人由鸿胪寺负责接待管理,平常皇帝对这些人颇有优待,有几个甚至还挂了个侍读学士的虚名。
    如今皇帝不知何故突然变脸要将西洋人下狱,没有个实际的理由闹不好就要引发两国外交矛盾,若是事闹大了,他鸿胪寺没什么好果子吃,闹不好还可能成为破坏两国邦交的替罪羊。
    “他们来我朝本就是居心叵测,我朝还要无条件容忍不成?”皇帝怒气未消。
    “陛下,臣以为洪大人言之有理,况且聚胡巷所住的不只有西洋人,还有周边各国的旅人,官府冒然抓人可能会引起大范围的恐慌,若引发什么误会就不好了,还是徐徐图之为上。”林启接着劝解道。
    “那就先抓那些曾经入宫在朕面前信口雌黄者,你们看看这些奏折,欺君之罪,官府抓人谁也说不出别的!”皇帝连面子都不想要了,也不怕告诉别人,那些人就是胆大包天的骗了皇帝。
    众人将奏折传阅了一遍,不想承认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这些站在宣朝权力中心的人似乎都被蒙骗了。
    宣朝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也不重视海上的情况,每年只有几支船队可以出海贸易,所走的航线基本固定,竟从不知南洋各处已经这么热闹了。
    他们对西洋国的了解与皇帝一样都来自那些西洋传教士,印象中的西洋诸国就是贫困落后的存在,却没想到他们已经有了远洋航行侵略掠夺的实力。
    别人都跑到自家门口来耀武扬威了,他们还像那自大的夜郎一般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呢,这脸被打得实在是有些疼。
    良久,齐王小心地提议道:“父皇,要不您给儿臣几天时间,儿臣想办法换个理由把他们给您抓起来?”
    “你打算用什么理由?”皇帝看了齐王一眼。
    “破坏治安啊、有伤风化啊、小偷小摸啊,反正这些西洋人又不是圣人,不可能无懈可击的。从前儿臣不怎么关注聚胡巷,以后就派人好好盯着那儿,想抓一个人,还愁找不到理由吗?不出五天,儿臣一定把他们都送进大牢。”齐王胸有成竹的说道。
    “父皇,儿臣赞成齐王所言。”安王说道,“既然这些西洋国狼子野心,那只怕这些西洋人都是被刻意派到京城来的,若以欺君之罪来抓人,只怕会打草惊蛇。
    虽则如今我朝也不怕他们,但也得承认目前我朝的武器确实不够先进,若此时发生战争,我朝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取得胜利。那何不冷静处理为我朝多争取一些发展时间,等我朝有了相匹敌甚至更胜一筹的武器时再强硬也无妨。”
    这话可不像是脾气暴躁、宁折不弯的安王能说出来的话,不过这次倒没人说他是胆怯。
    安王从前敢与北胡硬拼是他心中有数,但这次他选择避其锋芒也是对双方的实力的正确评判,装备了火铳的西洋军队完全可以碾压宣朝军队,除非宣朝硬拿人命去换胜利,可现在还不到这么严重的时候。
    “你说得也有些道理,众位爱卿你们怎么看?”皇帝点点头。
    “儿臣觉得安王言之有理。”宁王率先表达了支持,接下来众人也都表示赞同。
    “既如此,那就这么办吧,齐王负责抓人。”皇帝说道:“另外,随奏折送来的还有几把火铳,工部尚书拿回去,好好研究,我朝要能生产出自己的火铳。”
    “儿臣(臣)遵旨!”齐王和工部尚书异口同声的接旨。
    齐王毫无压力,工部尚书则是压力巨大,感觉宣朝的兴衰就压在了工部的肩上。
    “父皇,火铳不妨就交给方瑾来研究吧,他年轻,脑子灵活,有些奇思妙想,说不定研究的更快些。”安王提议道。
    “陛下,安王殿下不说,臣也是打算将此事交给方瑾的,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工部尚书求之不得的把事推了出去。
    方瑾虽然还在工部,但自从有安王给他撑腰后,工部就限制不了他了,他的工坊至今不许他人进入,工部尚书拿他没办法。这次正好,安王点的将,以后有事也牵连不到工部。
    “那就让方瑾去办吧。”皇帝对方谨印象极好,“另外,以后南洋的有关事务都由安王负责。”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