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475章 她来做什么?

时间:2024-01-05作者:辣子兔

    楚天骄送往朝廷的第一份奏折,已经送到了兵部。
    送信的人,还带了一封密信给楚烨。
    楚烨看完信后,明白了楚天骄的意图。
    他将楚天骄的奏折,先呈交给了兵部尚书崔刿。
    崔刿有些疑惑:“西部军缺粮,是事实,但也用不到让你大侄女亲自南下江南买粮吧?”
    楚烨解释:“不止西北军缺粮,甘州也受了旱灾,我那大侄女不是暂代甘州州牧一职吗?想来是打算顺便采购一些粮食回去赈灾。”
    崔刿颔首,赞许道:“要说你这大侄女,真的是厉害,不但能打仗,理政也是一把好手。我都听老王说了,甘州如今被她治理得不错,这次旱灾。
    她还提前预料到了,不仅自己做了准备,还给朝廷上了折子示警。
    她既然将折子先报到兵部,想来是以军职南下。
    这合情合理,我这就批了,你送到宫里去吧。”
    皇帝看到这份折子后,想到朝廷确实拖欠西北军军粮,顺手就给批了个“准”字。
    过了一天,皇帝就收到了豫州州牧孙谨言的奏折。
    孙谨言不仅上报了豫州下雨了,旱灾过去了,还声称信阳、南阳和驻马店三地,在当地官员、大户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消灭了叛贼,成功平乱。
    豫州州牧在奏折中,大肆吹捧皇帝。
    声称这都是因皇恩浩荡,皇帝多年来爱民如子,百姓们一心归顺,才能将一场暴乱,消弭于无形。
    皇帝看到奏折后,龙颜大悦。
    奏折中并未提到曲州军和冯之夏,皇帝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相比起让冯之夏平乱,他更愿意是因为自己的皇恩浩荡,将民变消于无形。
    所以,当崔尚的奏折送到宫里时,皇帝看后对冯之夏很生气。
    崔尚在奏折中提到了冯之夏为了夺功,不仅杀了信阳王妃,还包围崔家,准备灭了崔家满门。
    当路过的信阳的武胜将军,准备解救崔家时,冯之夏竟然连武胜将军楚天骄都想一起杀了。
    皇帝将此事拿到朝会上庭议,众臣哗然。琇書蛧
    身为文臣,最忌惮的就是这种手握重兵,却目无法纪的武将,这种杀才,随时都可能威胁到他们的身家性命。
    叶林轩极力替冯之夏辩解,声称此事可能另有内情。
    他甚至紧咬住楚天骄为何会出现在甘州一事,试图转移大家的关注点。
    但这一次,就连一向与他站一条阵线的那些文臣,都立主要对冯之夏用重刑。
    皇帝下旨让豫州州牧府,即刻将冯之夏押解回京,准备派人过去接手那两万曲州军。
    派去接手曲州军的人还未出发,兵部又收到了楚天骄的急报。
    楚天骄在急报中称,自己在南下江南购粮途中,遇到了山洪,转到豫州。
    发现了豫州暴雨连日不停歇,唯恐有大河决堤的风险,欲北上抗洪。
    在信阳遇到了冯之夏作乱。
    因曲州军中参将参领涉乱,她被迫暂时接管了曲州军。
    请示兵部军令,可否带着曲州军一同北上抗洪。
    楚烨接到这封紧急军报后,立即找到了兵部尚书崔刿。
    崔刿也刚收到了自家叔父崔尚的来信。
    崔尚在心中提到了楚天骄对信阳崔家满门的救命之恩,也顺道提了豫州极大可能会发生洪灾。
    如果暴雨不停,大河决堤是必然的事。
    崔刿觉得事态严重,连同楚烨急忙一起进宫,面呈皇帝。
    皇帝此时还未收到豫州州牧府报洪灾的奏折。
    他将信将疑:“楚家大丫头怎么知道就一定会发生洪灾?”
    犹豫不决之下,他让太监去宣了王丞相进宫。
    王丞相想起了之前楚天骄预警过旱灾,自己没有给与重视,带来的后患。
    这一次,他坚定的相信楚天骄一定是对的。
    “陛下,大河河堤虽然连年修缮,但如果像楚将军所说,豫州连日暴雨不停歇,豫州已经多处发生山洪,那大河决堤,确实极有可能发生。
    一旦大河决堤,必将威胁到数十万豫州百姓的性命,此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有了王丞相的背书,皇帝也决定相信楚天骄一次。
    兵部尚书崔刿趁机进言:“既然楚将军有意带兵北上抗洪,不如就由兵部下令,让她暂时辖制曲州军,带着曲州军就地抗洪,陛下认为可好?”
    皇帝觉得曲州军大老远的跑一趟,不仅寸功未立,冯之夏还整出欲夺功杀人的幺蛾子来,让楚天骄带着去抗洪也好。
    兵部的军令还未送达楚天骄之手,朝廷就接到了豫州州牧关于洪水的奏报。
    紧接着,豫州州牧又送了折子来请罪,声称信阳城平乱后,豫州州府衙门派了人去接管。
    接管的人欲将冯之夏等罪犯押送回荥阳的途中,突遇山洪爆发,一干人等,都死在了山洪之中。
    此事侧面印证了豫州的水患严重。
    朝廷对此重视了起来,给豫州州牧府下了圣旨,令他务必保住大河河堤不失。
    万一大河河堤不保,则必须保证沿岸百姓的安全。
    同时,又给楚天骄追加了圣旨,令她务必协助豫州州府抗洪救灾。
    荥阳城是豫州的州府所在地。
    豫州州牧孙谨言,如今正坐在自家后宅中,看着他夫人指挥着下人,收拾细软。
    孙谨言半眯着眼,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靠在软榻上,任由丫鬟替他捶腿。
    孙夫人抱怨道:“你也不看看自己多大的岁数了,跑到城外河堤上去干嘛?
    监督河工的事,自有水曹去负责,你冒着那么大雨,跑去巡视,不是找罪受吗?”
    孙谨言睁开了眼,低斥了一声:“你懂什么?”
    然后,他烦躁的挥手,让丫鬟们退下,对孙夫人道:“你明日就带着家中老小,先回晋阳老家。我看这一次,荥阳怕是保不住了。”
    孙夫人问:“你不跟我们一起走吗?”
    孙谨言道:“我怎么能走?若是我走了,一旦荥阳有失,那就是死罪。不过你也放心,荥阳城墙坚固,我后面就搬到城墙上去办公,待到洪水退去,就没事了。
    让你带着家小离开,主要是为了让你带走家里那些古董字画,那些宝贝,可不能被水淹了。”
    孙夫人也知道,孙家的财产,都在那些古董字画身上,不容有失。
    孙谨言作为文人,不爱黄白之物,这些年,属下也摸准了他的习性,总会淘到各种珍稀古董字画来孝敬他。
    孙谨言不收贿赂,下属们给的孝敬,他都会给三五十两银子买下。
    但那些古董字画,实际价值多少,那就不是他的问题了。
    与孙夫人商议好家事后,门房来报,甘州州牧、从一品武胜大将军楚天骄,带着两万曲州军,抵达荥阳城外。
    现在,已经在去往府衙的路上了。
    孙谨言大惊:“她来做什么?”
    孙谨言心中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