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439章 圣驾抵东番,岸防炮轰鸣

时间:2024-01-05作者:早餐羊奶

    第439章  圣驾抵东番,岸防炮轰鸣
    朱棣下榻的临时书房。
    朱棣看着从孔雀岛送回来的消息。
    毛骧站在朱棣书案前汇报:“少爷,吕宋维持治安的厢军已经和民都洛岛的自卫军在两个月前发生了冲突,被民都洛岛中原迁民自卫军打回去后,动作越来越频繁,另外,军情司收到消息,陈祖义的人在吕宋各地区积极奔走,在为吕宋拉干王整合吕宋各族的诸侯势力……”
    朱棣边看边认真听着。
    吕宋有坎卡奈,卡林阿,邦都,延吉安、他加禄等族、以及中原迁民。
    中央吕宋地区是吕宋拉干王的统治中心。
    不过,好在这个时代族群区别度并不严重。
    人们对族群的认同,也大多是报团取暖。
    并没有后世那种种族性。
    就好像蒙古人和中原人。
    女真人和中原人。
    强大的武力推翻曾今的政权,一样可以统治这些人。
    若是对治下的百姓好点,超过前朝。
    让其易俗也并不难。
    只要取代旧有的习俗,是一种更先进、更文明,更能展现人是人,而不是牲口奴隶。
    无论是他加禄人,还是蒙古人,亦或是延吉安人,应该都能接受。
    可如果再过个六七百年。
    民族性觉醒时,再想做这件事,可就千难万难了。
    “咱们派到孔雀岛的陆军第一镇两个营登上民都洛岛了吗?”朱棣忽然抬头询问。
    “登上了,并且还和吕宋厢军进行过战斗接触,据兄弟们汇报,这群吕宋厢军战斗没什么章法,但蛮的很,好像根本不怕死……”
    朱棣笑着摇摇头。
    开化程度越低,人就越发蛮勇。
    他接触过福建的土司部落。
    这些部落中的百姓,也十分蛮勇。
    其实和小孩子一样。
    青少年就很喜欢做各种冲动热血之事,长大后,回忆小时候,总会对曾今那些结伴打架斗殴,感到面红耳赤,有种深深的社死感。
    其实这就是一种蛮勇。
    人不成熟,开化度低,越是如此。
    小到个体如此,大到族群也如此。
    只要用更为先进的习俗文明彻底教化、同化这些人,他们绝不会再提他们那些开化程度很低的所谓习俗。
    就如人成年后,回忆小时候的行为,感到面红耳赤社死一样。
    吕宋人一旦接受中原文明的同化,也一定会把他们以前的习俗,当做耻辱。
    如果再从法统上,承认他们也是炎黄子孙,只是早早从中原迁徙,中原文明进步,而他们因为辟居一个海岛,文明没有同步进步。
    他相信,吕宋人会牢牢抓住炎黄子孙这个身份。
    谁敢否认他们炎黄子孙的身份。
    未来的年轻读书人,就会口吐芬芳,喷死对方。
    后世中原周围的小国还一直偷中原文明,妄图据为己有。
    其实,这种行为,已经很好反映出,他们对自身过往文明的自卑!
    只是民族性大觉醒的年代。
    他们想要中原文明。
    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罢了。
    若他们肯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分文明这份家产就名正言顺了。
    不过,当下这个时代,蒙昧的民族性,给他创造了机会!
    “据吕宋各地军情司汇总,如果陈祖义真能从中撮合,说服吕宋各族群协助拉干王,一起与我们作战,吕宋精锐、厢军、部落兵大概能凑齐十八九万!”
    “规模越大越好啊!咱们本来就是要借吕宋,向朝堂文武展露咱们燕藩獠牙。”朱棣轻松笑笑,放下手中信报。
    手指轻轻敲击信报,询问:“咱们派兵进驻民都洛岛,中央吕宋地区的中原迁民,有没有受到牵连?”
    据军情司的调查。
    从七世纪开始,福建、广西等地就有中原迁民陆陆续续出海,迁徙吕宋了。
    中原迁民主要集中在中央吕宋地区。
    也就是马尼拉。
    也正是由于中原迁民聚集在马尼拉的缘故。
    中央吕宋地区才率先从整个大吕宋区域内脱颖而出。
    现在,中央吕宋地区总人口大约一百来万。
    其中就有十六七万中原迁民。
    他担心,吕宋拉干王因为他派兵进驻民都洛岛,率先将矛头对准中央吕宋地区的中原迁民。
    “怎么了?”朱棣见毛骧脸变黑,有些好奇。
    毛骧黑着脸回答:“少爷,这群中原迁民没有受咱们影响牵连,相反,这群迁民中的精英层,在极力抹黑咱们!”
    “同时在依附他们的中原迁民百姓中散播谣言,说什么,朝廷攻打吕宋,就是来严惩他们这些背祖弃宗之人,要把所有迁民都杀光,警示中原百姓,他们故意扭曲朝廷的禁海令,利用禁海令,大肆散播谣言……”
    朱棣脸微微阴沉。
    “这群精英,为了阻击咱们,还自掏腰包组建了一支自卫军,大约有一万多人,和陈祖义合作程度更深,全部装配短管身火铳,领头将领蔡文是马尼拉大族蔡家嫡长子……”
    哼!
    朱棣微哼,“不意外,这些迁民精英,他们奢靡的享受,大多来自于同为迁民的百姓,咱们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极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依附梁道明的中原迁民大族,不也十分抵触咱们嘛?”
    “正好,咱们统治吕宋,同化吕宋,就一定要清洗掉吕宋精英层……”
    在这个知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时代中。
    一个族群原有的习俗文明,全都掌握在精英层。
    清洗掉一个族群的精英层,就等于是一种文化断层。
    就好像唐末战乱,世家灭亡了,中原文明其实也在世家灭亡中,出现了一些轻微断层。
    以前的世家读书人,提倡君子六艺。
    弓马骑射也相当了不得。
    那个时候的精英层,真正是文武双全。
    可自从世家被灭亡后,士绅地主阶层涌现,读书人就更加偏重于读书。
    真正能骑马领兵的读书人,就少之又少了。
    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断层。
    “如果我们只杀吕宋精英,吕宋百姓可能会对我们有意见,如果把中原迁民精英一起铲除,是不是就给人一种公平感?”
    毛骧看着朱棣唇角浮现的冷笑。
    暗暗替那群蠢货惋惜。
    本来,他们可以成为王爷新朝内的建设者,掌权者。
    可现在,他们的行为,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王爷是做大事的人。
    不会为了一小撮人停下脚步。
    该抛弃的,哪怕是中原迁民,王爷也会毫不犹豫抛弃。
    “这些人还真是蠢!”
    朱棣笑了,摇头,“他们可不蠢,他们可不止敌视咱们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还想趁这个机会,发展兵权,有了兵权,再加上他们的财富,就能在吕宋拥有更显赫的地位,只是,他们认为,咱们一定会失败,不会成功夺取吕宋政权!”
    外迁的中原迁民精英。
    利用中原谋求自身利益。
    后世也很多。
    “好了,你带着柳升等人今天就出发,柳升统帅第五混成协,让柳升尽快熟悉第五混成协将领。”
    “是!”
    毛骧领命后,压声询问:“王爷,胡惟庸也在南巡队伍中,要不要……”
    话中,做了一个抹脖子动作。
    “时机不合适。”朱棣摇摇头。
    胡惟庸敢来,无非就是判定,父皇南巡这么大的事情中,他不会动手。
    “此番,是咱们燕藩和大明两个政权之间的交流,关乎两股势力的大事,我和胡惟庸属于私仇小事,不要因小失大。”
    相较于杀一个胡惟庸。
    海陆军攻打吕宋,以雷霆之势,漂漂亮亮灭吕宋更重要。
    只要这一战打的漂亮。
    予以朝中敌视者当头一棒,他才能在谈判中,为燕藩争取更多利益!
    “父皇在世,我不想再给父皇添堵了,咱们燕藩和大明,未来免不了冲突,收拾胡惟庸机会很多。”
    大哥看样子,将来肯定要启用胡惟庸。
    不然,不会南巡把胡惟庸带上。
    既然如此,将来再算总账吧。
    父皇对他真的不错了。
    福建一年的税赋不说了。
    他要向大明展露獠牙,父皇也默许了。
    要知道,父皇可是大明的君主!
    这回,父皇的父爱,明显压过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他不想在父皇在世时,再搞什么不愉快。
    ……
    毛骧清楚朱棣的心意后,领命匆匆离开。
    毛骧刚走不久。
    朱元璋、汤和二人就联袂而来。
    “老四,毛骧来了?怎么走的这么匆忙?”汤和跟着朱元璋踏入书房,便爽朗笑问。
    朱棣忙起身迎上去,“二叔,毛骧是来送有关吕宋的消息,柳升需要尽快熟悉第五混成协,我让毛骧先带着柳升回东番了。”
    此番南巡,泰山没能来,被父皇留在朝中,协助伯温先生一起辅佐雄英。
    若非有这两尊神协助雄英,镇守大明江山。
    父皇也不敢率领朝臣,直接出海啊。
    要知道,此番去东番,观摩他燕藩灭吕宋,怎么说,也得两个月。
    朱元璋走到书案后落座。
    汤和和朱棣来到旁侧坐下。
    侍女奉茶离开后,汤和端起茶杯小抿一口,看着朱棣,感慨道:“老四啊,没来福建之前,我只是以为,福建充其量就是富裕点,就像江浙,可来了后,才发现,福建和咱们大明其他地方,是两个世界啊!”
    冲击太大!
    震撼太大了!
    福建的富裕,和江浙的富裕不同。
    江浙即便还稳居朝廷第一赋税行省。
    可江浙给他的感觉,无非就是富裕点,和大明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
    但福建不同。
    来了福建后,给人一种,来到一个陌生世界的感觉。
    每个县府都在扩建县学。
    读书的孩子太多了!
    不扩建无法满足百姓送孩子读书的愿望。
    同时,县府因为能从县学中赚取小金库财富,积极性也十分高。
    村庄内,山林内,成片成片的柿子树、桑树、枣树、橡子树……
    道路上,络绎不绝的马车。
    他问过叶茂。
    整个福建,在编在册从事运输的马车就有三十万辆!
    这还没算福建农村的马车、牛车、驴车。
    整个福建,三百万人口。
    平均每十人,就有一辆运输工具!
    试想一下,一旦战争需要,朝廷一纸调令,短时间内能集结多少马车?
    若是整个大明,都能达到十人平均一辆畜力运输工具,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
    ……
    而老四设立的那几个对照村。
    触目惊心啊!
    百姓丧失股份,有冤都出不了村子。
    好些百姓,被士绅打断腿,妻儿被卖到青楼勾栏场所,断腿的百姓,如同野狗一般,凄惨的苟延残喘。
    他犹记得。
    其中一个断腿百姓,在面对老四时,无比悲愤之下,竟然公然顶撞质问老四:“为什么不来救救他们!”
    甚至愤怒之下,把口水吐到老四的脸上。
    骂老四假仁假义。
    当时陛下都动怒了,老四只是冷静抹掉脸上唾沫,当着这个村,一群宛若行尸走肉,目光呆滞,神情麻木的百姓,平静述说:“当初,在推行乡土村社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你们有些个体,原本在村子里过的日子最好,认为和其他人合伙干吃亏,后来,这部分后悔了,再想加入时,已经无法分到和其他乡亲一样的股份,这是一种教训!”
    ……
    “而你们是另外一种教训,当初,朝廷推行乡土村社时,就明令禁止士绅入股,是伱们贪图小便宜,背着朝廷,偷偷摸摸接纳士绅股份,随后,士绅对你们施以小恩小惠,你们更是高高兴兴放弃朝廷制定的分红权。”
    “我的确早知道你们的情况,我之所以没有插手,就是想用你们的真实教训,用数以千计士绅人头,给大明天下所有人敲警钟!”
    当时,一整个村,男女老少,听完四郎这番话后。
    眼中的恨意消失。
    麻木中,渐渐出现了一点生机。
    然后,所有人发声嚎啕大哭。
    这一次,在老四的建议下,陛下的支持下。
    叶茂迅速收网。
    福建全境。
    八千多颗人头落地。
    很多士绅家,襁褓中的婴儿都没能幸免。
    有人求情。
    老四直接就说了一句,“这就是立规矩,有先例可循,今后,任何插手乡土村社的士绅,都可以按照福建先例来办!”
    这番话,得到了陛下的全力支持!
    当然,此举也让朝中士绅出身的百官,更加恨四郎了。
    陛下已经命人将八千多颗脑袋,硝制好,传缴天下了。
    同时,把那些失去自理能力的百姓召集起来。
    接下来,朝廷将会养着他们。
    而他们吃着皇粮的作用就是跟随朝廷派出的人,前往各地省府州县一个个乡土村社,宣讲他们犯下的错误。
    同时,老四还建议,把福建发生的事情,编成戏曲、杂曲、说书人的小说,传扬天下。
    相信,有福建血案。
    未来二十年内。
    士绅不敢染指乡土村社了。
    二十年后。
    百姓富裕了。
    百姓家孩子也读书识字。
    被蛊惑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用十几个村庄,几千个百姓、八千多颗士绅家夷族人头,为乡土村社发展壮大稳固,争取了二十年时间。
    ‘老四更适合做大明之主啊!’
    汤和看着朱棣,忍不住暗暗感慨。
    很多人对老四怀有敌意,导致他们根本看不清老四展现出的价值。
    或许,有些人看到了,却不愿意承认。
    长此以往。
    大明怎么办!
    敌视老四,排斥老四在大明发挥影响力,更担心老四成为大明之主,这没什么。
    但应该正视、重视老四理念展现出的价值。
    可现在,谁当皇帝,很多人其实并不关心。
    但那些人就是排斥、敌视老四理念展现出的价值。
    长此以往下去。
    大明恐怕是越追赶,差距越大,越落后!
    老四建设福建,被束缚着手脚,有各种顾忌,福建尚且如此。
    老四能完全施展手脚的东番呢?
    汤和收敛思绪,笑问:“老四,你的东番呢?给人的冲击,是不是比福建更大?”
    朱元璋也含笑看着朱棣。
    他相信,观摩福建的众人,恐怕都有类似汤和的疑问。
    朱棣笑笑,“二叔,等到了后,您老好好看看。”
    “好!二叔到时候,可要瞪大眼,仔仔细细的瞧一瞧!”汤和爽朗一笑,结束话题。
    心中却越发迫不及待了。
    朱元璋这才开口,“吕宋的情况怎么样?”
    “毛骧送来消息,吕宋王朝集结了大约十八九万兵力……”
    朱元璋、汤和不由挑眉。
    这兵力可不少!
    比之前朱棣向他们介绍的十万,几乎翻了一倍!
    朱棣讲述中起身,把毛骧送来的信报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完后,故意笑问:“吕宋现在兵力翻倍,还有一个陈朝干涉你武装吞并吕宋,有把握吗?”
    <div  class="contentadv">        这消息,若是让某些人知道,恐怕又要暗暗手舞足蹈高兴了。
    “父皇且看着吧。”朱棣笑答。
    朱元璋瞪了眼,把信报放下。
    从这份信报中,他就发现,老四麾下,肯定有一支类似锦衣卫的机构。
    毛骧跟着老四,老四有这样一支隐秘机构,其实并不让人惊讶。
    恐怕,常茂之死,就是这个机构做的。
    能在大明境内杀人后,悄无声息全身而退,看样子比锦衣卫似乎都强。
    不过,他不打算询问此事。
    他相信,老四不会向大明境内,派遣细作谍子。
    朱元璋转移话题,“将福建定为朝廷直隶区的圣旨,爹已经拟好了,从今往后,福建布政使在品级上是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尚书,当然,增相后,尚书和宰相都是从一品了……”
    朱棣认真倾听。
    即便将来增相。
    尚书和宰相一样,都是从一品。
    福建布政使这个正二品也很吃香。
    要知道,大明这么多官职。
    可正二品就那么寥寥几人。
    ……
    短暂休整三日后。
    朱元璋圣驾前往闵安镇,准备出海。
    闵安镇码头。
    人山人海。
    数十万百姓,在码头迎接圣驾。
    “这就是燕王鸡笼屿造船厂造出的大船吗?”
    “对,听说这种大船规格和燕王海军舰队中,最大那艘旗舰一样。”
    ……
    百姓在等待中,全都好奇看着,横亘在闽江内三艘庞大巨物。
    其中一艘,是朱棣那艘,装配火炮的巨舰。
    另外两艘,则是鸡笼屿造船厂承接海商的订单。
    不过现在被朱棣征用了。
    “陛下来了!”
    百姓惊讶议论中,后面突然有人大喊。
    百姓纷纷转头。
    浩浩荡荡的队伍出现在视线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姓纷纷跪拜,山呼万岁。
    朱元璋撩起帘子,看着外面的百姓,点点头,与马秀英低语,“当初把老四派到福建,恐怕是咱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
    朱元璋在码头短暂露面。
    向迎接百姓讲话。
    肯定了福建的建设成果。
    并且当众表态,福建模式将会永久保留,后世任何君主不可动摇!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
    这番表态发出,百姓顿时沸腾,数十万人高呼万岁。
    吕本、胡惟庸一群敌视朱棣的人,看到这一幕,脸色十分难看。
    皇帝确定福建模式永久保留,设立福建为滨海直隶,可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
    不!
    朱四郎应该知道?
    太子呢?
    众人隐晦看向朱标。
    同时,福建百姓对福建模式的支持,也让人十分难受。
    别人高不高兴朱元璋不在意。
    反正他自己很高兴。
    在朱棣带领下,登上巨舰。
    朱棣边走边介绍:“父皇,这原本是海商的订单,儿臣征用了其中一艘,回东番后,就让造船厂抓紧时间改造,船舱居住环境更舒适了,这艘海船,儿臣就送给父皇和母后……”
    这艘海船,虽然远远没有达到,他设想中那种舒适性的特种船只。
    但绝对是这个时代,海船中,最适合居住远航的了。
    父皇、母后年纪都大了。
    而南下吕宋的路程不近。
    有这样一艘大船,安全没有问题,同时也更舒服。
    朱元璋、马秀英含笑看了眼朱棣,然后对视,都知道,这是朱棣的一片孝心。
    朱元璋笑道:“带父皇去参观参观。”
    众人随即好奇,跟着朱棣、朱元璋走入船舱。
    第一层。
    并排可走三人,漆刷的过道内,点着油灯,将过道照的一片通明。
    过道紧挨船帮左舷。
    还有外面窗口照射进来的光线。
    走廊右侧是一个个分割开的房间,朱棣边走,边推开一扇扇门,众人向里面好奇观望。
    朱棣介绍道:“为了保持船体在海中平衡,第一层房间在右侧,第二层房间在左侧,第三层除了动力舱、防漏仓外,也设计了一些房间,不过比较狭窄,舒适性不好。”
    ……
    介绍中,朱棣带着朱元璋、马秀英来到船首,推开门,一个空间约莫七八十平,最大的房间出现在众人眼中。
    除了朱标、朱樉等皇族众人。
    其他朝臣都在门口停住了。
    任谁都知道。
    这是给陛下、娘娘设计的居室。
    “父皇,这个舱室内,设计了盥洗区,休息区,外面就是独立的办事区,三个空间彼此相连,又独立,第二层也有这样一个舱室,是我给大哥、大嫂准备的。”
    朱元璋当着全家人的面,坐到桌案后的圈椅上试了试,高兴笑道:“你这份孝心爹和你娘收下了,你给咱们大明培养的船工回去了,短时间内,他们还没能力,制造这种大船,今后,这艘船就是朝廷出访你燕藩的专属船只,雄英他们到时候,就坐这艘船!”
    “皇祖父。”
    小祈婳宛若黄莺,脆生生的欢快声响起:“这艘船不算最好的,我们鸡笼屿造船厂,正在研制一种,更舒适,更适合乘坐的特种船只,等研制好了,祈婳送皇祖父一艘!”
    朱元璋顿时笑了,打趣道:“这样一艘船可不便宜,听说五六万两白银呢!”
    据说,老四那种旗舰,配置火炮成本七八万。
    这艘不配置火炮,怎么也得五六万吧?
    大明暂时还造不了这种巨舰。
    工匠倒是学会了。
    可工匠回朝后,标儿就第一时间询问了。
    工匠直言,造这样的巨舰,光他们学会还不行,还得至少有数千熟练的小工。
    以及阴干三四年,适合造这种大船的木料。
    别说培养数千熟练小工。
    就是阴干三四年的木料,朝廷想造这种巨舰,至少得等三四年。
    向老四购买吗?
    工匠也说了,东番年年储备木料,倒是有木料,可东番的造船需求更高。
    当时他就否决了向东番购买木料这个提议。
    朝廷先制造配置十几门、二十几门火炮的战船就行了。
    老四在四海之上。
    贸易、海战都需要大船。
    “你有这么多钱吗?”
    朱樉抱着小祈婳,捏了捏小祈婳小脸,“可不敢瞎许愿,你皇祖父可真会当真的。”
    小祈婳不服气道:“二叔,我才没有瞎许愿,皇祖父,阿爹和娘亲给我的钱,我都存起来了,到时候,我用自己的钱,给皇祖父订一艘更舒适的大船。”
    “好,皇祖父等着小祈婳送皇祖父的大船!”
    哈哈……
    众人全都爽朗大笑。
    一时间,一家人那点不愉快,似乎都一扫而空。
    朱允炆看着小祈婳。
    他才不相信,朱祈婳真能送皇祖父一艘,比这艘船更好的。
    这种巨舰恐怕已经是最大最好的了吧?
    难不成。
    东番还能一直不断发展?
    总有瓶颈吧?
    这不是他想到的,是外公的跟班,胡惟庸说的。
    ……
    随后,朱棣、徐妙云以及还没断奶的金豆子回到旗舰。
    祈婳、雍鸣被朱元璋留在了身边。
    百官则去了另一艘没有经过改装的货船。
    朱樉、蓝玉、丘福、朱能这些和朱棣交好的文武、皇子们,则一股脑把家眷丢在朱元璋所在御船上,跑去朱棣的旗舰。
    两万禁军,一万五千停留在闽县。
    五千人登上海商的船只。
    旗舰上。
    朱棣看着随同出海的人员,全都陆陆续续登船,扭头看向俞靖,吩咐道:“吹号启程吧。”
    呜呜呜……
    号角声随即响起。
    旗舰动力舱内。
    牛开始牵引转盘转动。
    哗啦啦!
    旗舰劈开海浪,率先启动。
    舰队中间。
    朱元璋御船。
    朱元璋等人站在甲板上,只觉脚下晃动,身子跟着晃动同时,舰首劈开水面,溅起的零散水花,打在众人脸上。
    所有人都下意识低头。
    弧形尖锐舰首,劈斩水浪,顺流而下,速度越来越快。
    ……
    直到半个时辰后。
    突然驶出闽江水道。
    一头冲入,极目远眺,一片蔚蓝无际的大海。
    南巡而来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他们很多人,以他们的身份,当然见过大海。
    可他们从未站在如此庞大的战船上,目视一望无际,湛蓝大海。
    更直接身处其中。
    向着茫茫不知尽头的深处驶去。
    脚下起起伏伏的不踏实,以及大海的深邃,不由让人对大海深处,产生一丝畏惧。
    ‘朱四郎就是这样,无所畏惧的驰骋在这令人敬畏的大海中?若是朱四郎不慎遇到海难就好了,大家都能松口气,老天怎么这么不开眼!’
    此刻,许多人不约而同冒出这样的念头。
    ……
    采绿站在马秀英身边。
    她如今,以娘娘侍女的身份,跟在娘娘身边,熟悉皇宫内的一切。
    同时,娘娘手把手教导她。
    看马秀英脸微微苍白,低语:“娘娘,您要是不舒服,晕船就跟采绿说,东番郎中专门为晕船配置了草药,能有效缓减晕船。”
    闻言,马秀英回头,抬手揉了揉小姑娘发顶,含笑道:“好,我什么时候难受,就跟采绿说。”
    她和重八都特别喜欢这个孙媳妇。
    朱元璋身后,朱标、后宫嫔妃余光看着马秀英和采绿对话。
    朱标微微皱眉。
    说实话,他对这个儿媳妇有些抵触。
    倒不是因采绿是老四学生。
    实在是采绿,给不了雄英任何帮助。
    完全不符合母仪天下的要求。
    而且,对方和雄英一样,跟随老四和妙云学习,学了一肚子新学思维。
    这种新思维,恰恰是大明境内,很多精英最反感的。
    若不是雄英坚持。
    父皇、母后因为老四,对这姑娘爱屋及乌。
    又牵扯老四。
    他顾虑,坚持反对,会给人一种,他是因老四,所以反感采绿。
    他一定会反对这门亲事。
    看来只能在雄英的侧妃选择上,给雄英挑选一个,对雄英有帮助的了。
    现在雄英不理解。
    等雄英做了皇帝后,就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了。
    哗啦啦!
    身后传来声音。
    打断朱标思绪。
    众人转身,就见三幅巨大风帆缓缓升起。
    随着舵手调整风帆。
    下一秒,所有人身体猛然晃动。
    庞大巨舰,瞬间提速。
    弧形尖锐船首,更加猛烈劈开海浪。
    ……
    朱樉、朱棡等皇子们,抓着护栏,站在舰首,震惊感受着大海,以及战船劈斩海浪疾驰的速度。
    “四哥,太震撼了!”
    “四哥,这就是在大海上航行的感觉吗?”
    ……
    蓝玉站在朱棣另一侧,看着一群皇子,激动的满脸潮红,余光看向和朱樉等人说话的朱棣。
    大海文化和陆地文化不同。
    他已经在朱老四麾下那些将领身上感受到了。
    虽然朱老四麾下,也都是一群中原人。
    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这群人,随着这些年出海,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细微变化。
    大海文化,绝对是一种进攻性,进取性十分强烈的文化。
    这一点,朱老四陆军第一镇体现的十分强烈。
    和朱老四在草原行动时,他曾深入陆军第一镇和普通将士聊天。
    从这些将士的谈吐中,就能清晰感受到,普通士卒有别于大明军的强烈进取性和进攻性。
    连朱老四麾下的士卒都在变化。
    可大明精英层,一群自诩精英的蠢货,却无法客观公正的去正视这种变化,认同、学习,人家身上展现的价值!
    或许是自身经历的缘故吧。
    他现在,特别重视变化。
    尤其是朱老四燕藩,每一点新鲜事物的变化!
    说实话,他只是没对太子爷说。
    但他对大明现在的形势,十分担忧。
    ……
    两日后。
    中午。
    舰队出现在鸡笼屿十五里外。
    蒋进忠收到斥候汇报后,立刻转头命令:“行动起来,岸防炮准备,海军把靶船拖出去!”
    这是王爷临走时交代的。
    此番,他们燕藩,就是亮獠牙!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