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社目录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

时间:2024-01-05作者:早餐羊奶

    第406章  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
    负责给参观众人烹饪的商贾们,早翘首以盼了。
    见朱元璋走来,慌乱下跪,“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率先往附近一张桌子瞟了眼。
    桌案上放着几样,这个时节能见到的菜蔬。
    萝卜、白菜……
    还有几碟切成薄片,血红血红的生肉。
    桌子中央摆放着一口铜锅。
    铜锅中间还有格挡,把水分为两边,像极了太极。
    锅中水汩汩沸腾着。
    一边的水是红色的,上面还飘着一些拇指粗细,鲜红的果蔬,也不知是何物,估摸着,是从海外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
    朱元璋身后,百官、孩子们也全都探头好奇看着。
    朱元璋压住内心好奇,沉声道:“平身吧。”
    “谢万岁!”商贾豪强们激动起身,又紧张、惶恐,不知该怎么做,做什么。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笑着微微一福,“请父皇、母后,入座。”
    朱元璋、马秀英相视一笑。
    朱元璋招呼道:“老大家的、伯温、善长你们和咱做一桌,其他人自己去找地方。”
    索性,商贾们早收到消息,准备足够充分,摆放的桌子够多。
    常氏跟着马秀英落座。
    吕氏、王美人、有些羡慕看了眼常氏,和秦王妃观音奴、晋王妃谢氏一群妯娌以及出嫁的公主们去附近一桌。
    孩子们纷纷在附近桌子落座。
    百官去了稍远些的桌子。
    朱元璋指着桌案摆着的食材,笑道:“妙云丫头,你也坐吧,坐下来给我们说说,如何吃。”
    看样子,应该是把生的食材,自己放入锅内煮着吃。
    这也没什么奇特的。
    秦汉时期,冶铁不发达。
    百姓不就是用陶罐,这样煮着吃东西吗?
    “谢父皇。”
    徐妙云含笑谢恩,却并未坐下,往后面看了眼。
    两名商贾豪强,顿时激动的腿肚子都有些颤抖哆嗦,端着一个大木盘子走来。
    朱元璋瞅了眼木盘中的东西。
    除了有几样像油,他认的。
    其他都或切、或磨成碎末,从形状上难以辨别原本是什么了。
    倒是闻气味,隐约有些熟悉。
    可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一时又很难区分。
    周围桌子旁所有人,全都眼巴巴看着徐妙云。
    徐妙云娴熟拿起木盘子中的小碗,用小瓷勺将切碎、亦或是磨成粉末的各种调料,调配到碗里。
    “四嫂好优雅!”
    “五姐,将来我长大后,也要父皇给我找一个四嫂这样的!”
    “老十九,该醒醒了,别做梦了,全天下,四嫂这样的就一个,还被四哥拐走了!”
    “四哥这是什么命啊!羡慕!”
    “可不嘛,四哥当初去当农民,四嫂竟然还愿意跟着。”
    ……
    皇子皇女们看着徐妙云给朱元璋、马秀英配置蘸料,纷纷羡慕,低声议论。
    观音奴像个花痴,看着徐妙云优雅娴熟的动作,微微凑向身侧乌云琪格,低语笑问:“怎么样,妙云优秀吧,就算讨厌我们家四弟,和妙云做姐妹,也是件很美的事情,对吧?”
    ‘这是什么虎狼之词!你可是朱家皇子,嫡次子秦王的正妃!’
    刹那间,乌云琪格好看的额头,掉落三条黑线,无语看着观音奴。
    吕氏、王美人、谢氏一群妯娌,被观音奴的窃窃私语声惊动。
    视线迅速交汇,轻轻扫过乌云琪格。
    然后又羡慕看向徐妙云。
    朱家老四,如何对待徐妙云?
    百姓都知道些内幕,经常私下里偷偷议论。
    何况,她们这些皇族女人了。
    朱家老四那是把徐妙云捧在手心里宠着。
    朱四郎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后。
    权贵女眷们就在议论。
    如果哪一天,徐妙云想当女‘皇帝’,估摸着,朱老四都会答应!
    就没有不羡慕徐妙云的女人。
    丈夫宠着。
    且才华横压天下。
    儿女可爱。
    听祈婳在皇宫和父皇母后埋怨朱老四,家里面,徐妙云最大。
    朱祈婳虽然号称朱老四的小棉袄,可若是惹徐妙云不高兴,都要被朱老四责罚!
    大家都是越来越年长。
    照镜子,仿若已经能看到容颜衰败。
    可徐妙云给人的感觉,却是越活越年轻。
    朱元璋往窃窃私语声越来越高的孩子们方向看了眼,瞪视!
    收回视线,和马秀英相视一笑。
    马秀英从侧面看着徐妙云,含笑微微颔首,‘他家老四好福气。’
    就连孩子们都感觉到。
    洪武九年,重八盛怒之下,把老四贬为庶民。
    还要把妙云丫头许配给他人。
    当时,甚至都和她说了人选。
    她替老四难受,却又无能为力。
    原以为,这桩婚事就黄了。
    万万没想到,妙云丫头比她当初都有勇气,直接自己跑去土桥村。
    至于妙云现在的一切。
    那都是妙云该得的!
    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若是嫉妒。
    那就是拎不清!
    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
    “父皇、母后……”
    徐妙云的声音打断马秀英思绪。
    只见徐妙云将一个个精致小碗摆放在朱元璋、马秀英面前,“我依着父皇、母后以前的口味,给父皇母后调制了一种蘸料,另外两种蘸料,有一些皇宫内没有的香料和食材,我搭配了一些,父皇母后可以尝尝鲜。”
    她和大嫂小时候,都跟在母后身边好几年。
    知道父皇和母后的口味。
    朱元璋含笑点点头。
    招呼道:“给他们也配置吧。”
    随即,其他商贾在众人征询打听中,给每一桌每一个人配置蘸料。
    朱元璋点了点马秀英旁侧空着的位置,“坐下来,我们边试吃,伱边给我解释。”
    徐妙云谢恩后落座,指着火锅介绍道:“父皇、母后,四郎把这种吃法,称之为火锅,分为清汤和红汤,红汤主要是加了一种海外的野生植物的果实,我们称之为辣椒……”
    辣椒之物。
    不是他们发现的。
    是海商。
    在福建开始海贸后,四郎就嘱托海商出海后,收集各地的农作物、果蔬,无论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种植的。
    军情司成立后。
    四郎还让毛骧,专门成立了一个农情科。
    暂时隶属军情司。
    从福建重金招揽一些,对百草十分有研究的郎中、以及喜好读杂书的老学究。
    军情司在海外各国布局。
    除了打探各种情报。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收集各国各种植物。
    能结果实的植物,更是重中之重。
    这些植物,会通过海商这条情报线,被移栽回东番军情司总部,专供郎中以及那些喜欢杂学的老学究们去研究。
    四郎说,将来立国。
    各部成立后。
    农情科要单独设立在农政部下面。
    甚至还要给农情科建立一支科考船队,让他们跟着海军探险队,深入大海更深处去探索。
    若是发现陆地。
    陆地上有什么势力都不重要。
    首先要搞清楚,这块陆地上有什么植物、作物、动物……
    “这辣椒是一种野生植物,海商发现,一个生产能力十分落后的海岛部落,就食用这种野生辣椒,确认无毒无害后,我们就尝试,发现,这辣椒很开胃,缺盐少油的食物,若是配上辣椒,粗糙的饭食,也就不那么难以下咽了,海商这些年海航又发现,多吃腌辣椒,配合腌酸菜,可以很好防止毒血症……”
    毒血症很多人都知道。
    听闻这种红色小东西,竟然还有这种作用。
    众人纷纷或是夹着菜,或是夹着肉,学着徐妙云的样子,用公筷放入火锅内。
    孩子们迫不及待,在红汤内涮了肉片后,学着雄英、雍鸣、祈婳在蘸料中沾沾,就迫不及待塞入嘴里。
    顿时,又烫又辣,呼叫声连连。
    “好辣!”
    “太辣了,四嫂骗人!”
    ……
    雄英、雍鸣、祈婳三个调皮蛋,偷偷对视一眼,暗暗偷笑。
    一群大人看着孩子们辣的直吐舌头。
    全都小心谨慎。
    小口小口品尝。
    经历了最初接触时的麻辣。
    很快,所有人都被辣椒以及香料搭配的蘸料征服了。
    尽管都吃过午膳了。
    可全都感觉越吃越想吃。
    麻辣鲜香充盈口中、喉咙,十分开胃。
    朱元璋正在大快朵颐时。
    马秀英放下筷子低语,“想吃可以再吃,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要暴饮暴食。”
    徐妙云和常氏相视一眼,低头暗笑。
    朱元璋注意到两个儿媳的小动作,瞪了眼马秀英,又恋恋不舍往锅里看了眼。
    最终放下筷子。
    这火锅,尤其是有辣椒的火锅吃的人很爽。
    可他岂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询问:“现在给咱说说,老四研究这吃到底要做什么?”
    一个开创基业者!
    竟然不务正业去研究口腹之欲。
    要不是这个人是老四。
    妙云丫头又表示,老四这样做另有深意。
    恐怕,他恨不得现在就派锦衣卫去申饬老四!
    孩子们还在大快朵颐。
    可坐在附近,为首的大人们,闻声,全都放下筷子,好奇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放下毛巾,盯着桌案中间,汩汩作响的火锅,“父皇,我们以外来统治异域,想要把海外大小林立,各种习俗,乃至语言都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势必要效仿始皇帝一扫六合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
    朱老四好大的野心!
    许多人听到朱棣将来立国后,要搞书同文、车同轨,全都忍不住惊讶。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则微微点头。
    什么族群人种。
    只要文化统一。
    人种族群就能统一。
    纵观华夏历史,不就是如此吗?
    商朝时期。
    如今济宁的邦国势力。
    还被商朝人称之为东夷人。
    秦汉时期。
    福建、川蜀、云贵这些地方,各种族群多如牛毛。
    可当中原文化随着中原兵锋开疆拓土,传播到这些地方后,慢慢的,大家都是汉人了。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相较于千年前,已经十分小了。
    文化统一的目的,他们很清楚!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问:“王妃,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别以为,他不知道,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
    徐妙云笑笑,回答道:“伯温先生,始皇帝一扫六合后,强行推行秦制,造成了六国百姓、贵族不适,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完全被秦制灭亡,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给六国百姓、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这种仇恨,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发生了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之事……”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残暴无道。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
    读过一些,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
    知道,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
    就比如。
    始皇帝征召徭役,还给役夫一定钱粮。
    虽然不多,但的确给了!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
    役夫从事徭役,别说酬劳了,就连口粮都要自备!
    这种事情,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
    甚至,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
    可为何。
    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强行推行秦制,是很大原因之一。
    给六国百姓,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
    虽说,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
    可到底,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
    当然,四郎已经决定,将来横扫四海后,那些精英层,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四郎都要做。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
    精英层,是民俗风尚的源头!
    铲除原有的源头。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新文化。
    “所以,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不敢照搬明制,强行推动,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四郎希望另立炉灶,如此一来,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是两种文化、文明经过碰撞后,相互交融,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
    “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将通过新的烹饪、服饰、发饰,口语、教学、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最终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
    刘伯温、李善长相互对视。
    均都感到可怕!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太厉害了!
    始皇帝当初,如果没有强推秦制。
    若是篆书用秦制。
    度量衡用燕制。
    ……
    六国各取所长。
    会不会,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
    是否,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无法假设。
    但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可以判断。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而是采六国精华,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
    至少,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绝对没那么大!
    “服饰,你们就要推行,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发饰呢?”朱元璋询问。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东番的裁缝,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发饰,四郎还没有想好。”
    其实已经想好了。
    只是,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给新发饰推行,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今,人一旦蓄须后。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
    四郎为此,一直嫌麻烦,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四郎依旧不蓄。
    不蓄无所谓。
    可一旦须了,讲究就很多。
    推行新发饰,四郎在等机会。
    ……
    朱元璋点点头,鼓励道“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不要有什么顾忌,朝廷不会阻拦你们,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正好,也可以看看,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哪个更先进些。”
    这些年。
    他在老四身上,学到很多。
    最深刻的,就是不要固步自封!
    立国之初。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郎中、匠人……
    这样,所有人各安其事,天下就会井然有序,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
    就好像大户人家。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
    可直到,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他准备推及天下时。
    老四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委婉提醒,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
    要允许农村百业,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
    说实话,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
    <div  class="contentadv">        担心天下一下子乱了。
    后来,土桥村不但种地,还偷偷摸摸把米铺开设到江宁,后来更开设到金陵城。
    再后来,搞玉米秸秆酿酒。
    还投资入股,邻村一个铁匠铺,把这个朝廷许可了的铁匠铺发展壮大。
    如今,这个铁匠铺光学徒都十八人了!
    这样的铁匠铺,规模很大了!
    要说刚开始,不担心,那是假话。
    这种规模的铁匠铺,除了打造农具,都能成批量打造兵器了。
    他第一时间命蒋瓛安插锦衣卫去这个铁匠铺。
    经过监视发现。
    这群百姓都很忠心大明。
    天天把他这个皇帝挂在嘴上。
    说什么,他把老四派到土桥村,所以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他听着都脸红。
    当初老四是被贬,被扔到土桥村的。
    这让他意识到,只要百姓日子过得好,即便百姓拿着刀,也不会跟着野心家造大明的反。
    长管身火铳的出现,他就对这个铁匠铺彻底不关注了。
    ……
    他不是那些读书人,也不是出身贵胄之家。
    不会死抱着那些圣人贤言。
    他是个很现实的人。
    所做出的每一个施政命令,都是基于利益。
    他以前固步自封,只是觉,把规矩定下来,天下安定。
    这些年,眼睁睁看着老四折腾,大明越来越兴旺繁荣。
    他就想再看看,老四还能折腾出什么。
    比如小夫妻两设计的新华夏文化。
    是否比大明现有的文化更先进?
    先进,大明完全可以吸纳嘛!
    老四在海外折腾,伤不了中原的根本。
    他如今,反倒担心,中原这边,跟不上老四,如他以前,固步自封!
    ‘现在的朱皇帝,又回到了当初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
    李善长悄悄看了眼,说的兴起,抬手比划的朱元璋。
    朱皇帝底蕴最差,为何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
    就是打天下那会儿的朱皇帝,能听得进各种建议。
    只要有利的,都会想方设法去吸收,办成!
    徐妙云都满脸惊讶,悄悄看向马秀英。
    马秀英含笑点点头,同时腹语,‘你父皇如今的变化,还是四郎的功劳。’
    朱元璋把马秀英婆媳间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笑笑,起身,“吃好了,也听好了,带咱去前面继续看看,这些香料给宫里送些,在全面开海前,金陵这边开辟一个海贸码头,福建海商可以来金陵海贸码头自由贸易,不过记住,中原的粮食,不准贩运出海!”
    商贾们听闻后,顿时激动叩拜。
    至于不准对外贩运粮食这点,没什么。
    朝廷有这么多子民,自己都不够吃,还有人饿着。
    不让大伙儿贩运粮食很合理。
    何况,粮食其实并不赚钱。
    朱允炆、朱玉秀一群孩子忙把碗中食物夹到嘴里,恋恋不舍看了眼火锅。
    忙跟上大人们。
    徐妙云带着朱元璋,一路参观来到布匹、丝绢展示区,“父皇,这就是福建乡土村社织的布和丝绢,价格只有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土布、丝绢的三分之二。”
    朱元璋、马秀英好奇凑过去查看布的质量。
    刘伯温捏着一匹厚实的劳动布,询问:“王妃,这种制作军服的劳动布价格,也是普通农村土布的三分之二?”
    徐妙云看向负责这个展区的商贾。
    她离开福建很久了。
    近些年,已经不怎么关注福建的具体情况了。
    商贾忙答道:“左相,劳动布由于用棉花多,尽管纺织容易,不过价格反而倒是比较贵,大约相当于江浙的中等棉布,如果朝廷大批量需求,我们提前向乡土村社下棉花订单,在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价格倒是还能降一成左右……”
    刘伯温点头。
    燕王已经说过,东番海陆军列装新军服时,由乡土村社配合,节省成本的操作过程。
    “左相,这种混合劳动布价格相当于咱们大明其他地方的土布价格。”商贾忙抱起另一匹劳动布介绍。
    徐妙云都好奇看去。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询问:“为何?这是残次品?咱怎么觉,并不像。”
    商贾忙惶恐道:“陛下,这不是残次品,这种劳动布内,七成棉线,三成丝线……”
    徐妙云听着不由高兴笑了。
    四郎一直说。
    只要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百姓就会创造出很多东西。
    这种,她都没听说过的混合劳动布,就是福建百姓,发挥聪明才智,在劳动布基础上改良的。
    原来,每年缫丝,都会产生大量残次品。
    好的蚕茧,是一整根蚕丝。
    可蚕种有缺陷,以及缫丝过程中,容易拉断蚕丝。
    这就出现了很多残次蚕丝。
    断了的蚕丝,重新接好,再纺线、织成绸缎,绸缎就会有线头、凸起。
    本来,村里织出的绸缎,由于百姓技艺缘故,品相不够好,价格就比较低廉。
    如果用残次的蚕丝,绸缎品相会更差。
    百姓就把断了的蚕丝,拧成和纺织劳动布一样粗细的丝线,和棉线三七分混合,纺织成这种混合劳动布。
    ……
    商贾卖力介绍道:“陛下,这种混合劳动布,虽然使用了残次的蚕丝,但也有好处有坏处,棉布浆洗容易缩水,可混合了蚕丝的劳动布,缩水现象大为改善,而且还更有弹性……”
    马秀英试着拉扯布匹,点点头。
    “要说坏处,就是棉线比丝线更容易着色,反复浆洗后,丝线脱色比较厉害,所以,一匹布中,只能添加三成丝线,若是再多,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
    “妙云丫头,你笑什么?”朱元璋突然询问。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回答道:“父皇,四郎说过,需求会推动变革,残次品蚕丝,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混合布有优点,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总体来说,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这意味着,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未来,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一定会寻找出克服染色的问题……”
    或许,到时候,会有一种新的染色技艺出现!
    “看来,混账老四对你影响很大啊,好好想想,今天你说了多少次‘四郎说’。”朱元璋笑着打趣一句。
    对此,他是乐意见得的。
    家和万事兴。
    圣贤书里说。
    夫唱妇随。
    可他观察他和秀英。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多地方,他变得越来越像秀英了。
    反观秀英,则越来越像他。
    以前秀英虽然性子强,可也很温柔。
    瞧瞧这些年,越老脾气越大。
    反倒是越来越像当初的他了!
    动不动就对他说一句:朱重八我是通知你,不是征询你!
    瞧瞧!
    为了能让秀英多陪他几年。
    能咋办?
    老子学儿子,学老四呗!
    吕氏等人羡慕看着徐妙云。
    父皇何曾如此和颜悦色,没有丝毫帝王架子,对待过她们这些儿媳。
    百官也觉得分外刺眼!
    纷纷忍不住暗暗腹诽,‘朱四郎一人得道,可真是鸡犬升天!’
    徐妙云察觉落在身上的视线变得犀利,忙转移话题,拿起一匹丝绢,“父皇,这就是东番新军制作纸甲使用的丝绢,我原以为,海商带着这种廉价丝绢,想要在大明境内倾销……”
    ……
    提及东番新军的纸甲。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纷纷查看丝绢质量。
    朱元璋点点头,看向商贾:“朝廷的确有意,为朝廷新军逐步换装……”
    纸甲的防护力不比铁甲差。
    纸甲制作简单,比铁甲还便宜一些。
    即便价格相同,用纸甲取代铁甲也很有利。
    就如老四所说,多余的铁,可以造火铳、造火炮,还可以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粮食产量。
    ……
    “不光纸甲,朝廷组建的新军,还会陆续装备东番新军的分体式军服……”
    标儿领兵北上途中。
    就送回消息。
    实际行军中。
    朝廷新军现在的红袄,太繁琐,对新军灵活性限制很大。
    提议朝廷,应该在编练的新军中,效仿东番新军,换装分体式军服。
    不过,朝中很多人不同意完全照搬东番新军。
    提议,军服继续沿用大红色。
    ……
    “在不影响海贸的情况,你们能提供足够廉价的劳动布和丝绢吗?当然,咱更希望你们能把海贸扶持福建乡土村社的那一套办法,用于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培养扶持这些建成,但尚未取得长足发展的乡土村社……”
    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
    恐怕也就土桥村以及联合的几个乡土村社,能与福建乡土村社争个高低了。
    一个垫底行省。
    去岁给朝廷贡献赋税两百万两!
    要知道,福建的基础条件可不好。
    恐怕也就比朝廷新收复的云南强一点。
    由此,可想而知,福建乡土村社的发展情况多么好。
    若非北征,他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
    看看茶山、桑林、棉田、果树林……
    商贾激动道:“陛下,其实此事很简单,朝廷指定施行雇工身股制的丝绸商,先让丝绸商,扶持条件合适的乡土村社村,种桑树、培育蚕种……”
    朱元璋认真倾听。
    直到商贾激动之下,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说完。
    才笑道:“若是咱给你们一个特许权力,不但准许你们来金陵海贸,还准许你们在金陵开设丝绸商号,把你们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派来,你们中间,也要派一个最优秀的年长者来金陵……”
    老四在福建,如何通过商人,以经济方式,宏观引导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他当然知道。
    金陵境内。
    胡惟庸搞得胡氏商号,就是雇工身股制。
    也经营丝绸生意。
    可他信不过胡惟庸。
    相比胡惟庸。
    他更信任,老四培养起来,且信任的这批商人。
    让他们开一个联合商号。
    最优秀的长辈,带着家族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来金陵。
    据锦衣卫汇报。
    这些商贾豪强家里的优秀子弟,都深度参与了乡土村社建设。
    让他们把老四在福建做的那一套,搬到金陵。
    整个直隶已经有十三个县建成乡土村社了。
    这十三个县的规模,也足够向更高级乡土村社发展了吧?
    让这群老四信任的商贾,来金陵做个样板。
    朝廷虽然不强迫商人搞雇工身股制。
    可福建这群强龙冲进来,若是凭借先进性,碾压本地商人。
    金陵本地商人想生存、想赚钱,肯定会亦步亦趋效仿。
    有时候,内部保守、求变动力不足,就应该引入外部力量,刺激内部这些顽固分子!
    就好像当初,武勋和他讨价还价。
    老四崭露峥嵘后,这群混账,瞬间老实多了!
    一群商贾完全被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
    下意识看向徐妙云。
    这一反应,落在徐妙云眼里,徐妙云脸色顿时变了变。
    她很清楚,本来就仇视他们的百官,看到这一幕,心中会想些什么。
    朱元璋笑笑,并不在意,“妙云丫头,他们都看你,那就由你来替他们决定。”
    这群商贾豪强抵京后的言论。
    锦衣卫都汇报了。
    比如,很多人都决定,将来,举家跟随老四迁徙出海。
    对此,他并不介意。
    他没给老四什么支持。
    这群人想跟着老四,虽然有嫌弃、抛弃大明的嫌疑,听闻心理不好受。
    可只要他们忠心老四,支持老四。
    他就不介意。
    算是他这个做父亲的,给儿子的一点支持吧。
    对这个儿子。
    他几乎什么也没给过。
    徐妙云略微琢磨,笑道:“父皇,等他们完成朝廷交代的使命,也赚了钱,时机合适时,就让他们把金陵的生意,转让给其他有良知,有责任心的商贾吧。”
    “对对对!”
    “陛下,王妃说的这个办法好!”
    ……
    一群商贾忙不迭表示赞同。
    他们知道王妃的顾虑。
    他们已经被贴上了燕王的标签。
    投资得到收益。
    且能卖朝廷一个好。
    已经千值万值了!
    王爷经常对大家说,商人可以赚钱,但千万别贪得无厌,在赚钱同时,还要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这话说的没错。
    这些年大伙儿赚了钱,父老乡亲称赞,朝廷认同。
    可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若是一直留在金陵,凭借先发优势,大赚特赚。
    本地商贾仇视他们。
    敌视王爷的人也会仇视他们。
    给自己,给王爷惹一身骚。
    何必呢。
    将来跟随王爷出海,赚钱的机会多着呢。
    朱元璋瞪了眼徐妙云。
    商贾都能看透妙云丫头此举的意图。
    他岂能不知。
    这两孩子,处处忍让,希望咱之后,大明江山不要有负他们,大明臣民,不要有负他们!
    朱元璋感慨一声,没有反驳徐妙云的提议,点头道:“好,此事就这么决定了。”
    话罢,抬头看了看日头。
    “时间也不早了,午后百姓参观也快开始了,咱们回城吧,今天观摩,咱大开眼界,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咱家老四对你们的期许,保持现在这片赤诚!”
    ……
    朱元璋罕见对一群商贾豪强勉励一番。
    然后在一群商贾豪强激动的山呼万岁声中,乘坐御驾,率领众人浩浩荡荡回城。
    马车刚进入城内。
    一小太监就从前面跑到徐妙云母子三人马车旁,谄笑道:“王妃,皇爷吩咐了,全家人都回皇宫,晚上在宫内全家人一起用膳。”
    ……
    “娘,海外好像并不蛮荒,今天的火锅就很好吃,皇祖父今晚让全家人一起用膳,肯定还要吃火锅!”
    吕氏马车内,太监刚走,朱允炆抬头,眼巴巴看着吕氏。
    吕氏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
    今天参观,冲击的确太大了。
    海外的货品。
    徐妙云的才能!
    父皇、母后对徐妙云意见的重视。
    整个过程,父皇、母后完全没有反驳徐妙云的任何一个提议!
    她们这些儿媳中。
    谁能有如此待遇?
    或许,也就太子妃吧?
    朱允炆见吕氏怔怔出神,久久没有回答。
    低头。
    ‘父亲大胜的消息,什么时候才能传回来!’
    今天,朱祈婳叽叽喳喳给他们介绍各种好吃的。
    被大哥、小皇叔、皇姑们宠着的景象,实在是太可恶了!
    怎么就没有父亲大胜的消息!
    到时,他一定去朱祈婳面前,说一句:“我父亲也能打大胜仗!不光四叔能!”
    ……
    百官三三五五结伴乘坐马车,同样议论纷纷。
    “陛下、娘娘,对徐妙云也太好了吧!”
    “瞧瞧,今天徐妙云所有的提议,陛下全盘接受!”
    “朱四郎的王妃,在咱们大明都有这种地位,这还了得!咱们太子妃,今天都全程没说话!”
    “她徐妙云是不是太不知进退了!”
    “牝鸡司晨!朱四郎这般宠着徐妙云,看着吧,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
    朱元璋、马秀英对徐妙云意见的尊重,引得许多官员十分不舒服。
    ……
    于此同时
    北镇抚司衙门。
    哈哈……
    蒋瓛看着信报爽朗大笑:“朱四郎的风头总算要被压下去了!太子爷大捷!”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辣椒查了一下,从南美传入的,可也查的,东南亚就有野生的辣椒,所以就提前登场了。
小说推荐